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化肥產業以促進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實現了中國氮肥從大量依賴進口到供求平衡自給有余的歷史性轉變。1949年中國人口4.5億,1978年增至8億,目前已達13億。以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決占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是全黨全國的頭等大事。化肥是糧食的“糧食”。到2007年,中國合成氨、氮肥、磷肥產量已從1978年的1184萬噸增加到5159萬噸、752萬噸增加到4187萬噸和不足200萬噸增加到1351萬噸,分別增長3.36倍、4.57倍和6.73倍,其中尿素(折純N,100%)從1978年的175萬噸增加到2486萬噸,增長13.2倍。合成氨、氮肥、尿素、磷肥產量全部躍居世界首位,改變了中國長期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面,從1998年尿素最高進口量793萬噸,到2007年出口525萬噸,從1991年磷肥進口283萬噸到2007年出口255萬噸實現了自給有余的跨越,對促進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提高施肥水平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解決化肥短缺,面對國力不足、基礎工業薄弱的困難,在新中國成立后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前,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建設了上千套以煤為原料的“小氮肥”裝置,生產有效養分僅17.7%的碳酸氫銨。七十年代,中央決定引進13套以油或天然氣為原料的年產30萬噸合成氨、48萬噸或52萬噸尿素的大化肥項目。經過3年多的建設,至1978年底,有10套陸續建成投產。至此,中國通過引進技術可生產有效養分高達46.3%的尿素,氮肥生產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與此同時,國家還安排利用自主開發和引進的技術,建設一批中型氮肥廠。從1978年到現在,中國氮肥產業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努力,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通過多輪專項改造,形成了原料立足國內,技術自力更生為主、引進國外技術為輔,大中小規模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氮肥產業體系。在2007年的全國合成氨和尿素生產總量中,以煤、天然氣為原料的合成氨、尿素產量比重,分別占77.2%、68.5%和20.2%、27.8%;其中,大氮肥尿素產量占26.4%、中氮肥尿素產量占15.5%、“小氮肥”尿素產量占58.1%,“小氮肥”仍然支撐著中國氮肥產業的半壁江山。
“七五”之前,國家以建設中小型過磷酸鈣和鈣鎂磷肥裝置為主,年產量尚不足200萬噸P2O5,產品主要是過磷酸鈣、鈣鎂磷肥和少量磷銨。
“七五”、“八五”計劃的10年間(1986~1995年),國家利用國際金融機構組織貸款和政府貸款建設了一批磷肥裝置,加大了對磷肥工業的技改和科研投入,引進十幾套大中型磷肥裝置,同時依靠自有技術建設了80多套小磷銨裝置,使磷肥產量從1985年的175.8萬噸P2O5迅速增長到1995年的619萬噸P2O5,10年凈增443萬噸P2O5。“九五”(1996~2000年)期間,由于引進裝置對中國磷礦原料不適應,裝置生產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發揮。企業一直組織力量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磷肥產量增加有限,P2O5由1996年的575萬噸增至2000年的663萬噸,5年凈增88萬噸。
“十五”(2001~2005年)期間,中國磷肥生產技術日漸成熟,加之政府從2000年采取了“以產頂進”的扶持政策,磷肥產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總產量由2000年的663萬噸P2O5飆升至2005年的1125萬噸P2O5。而這一增量基本是高濃度磷肥的貢獻量。高濃度磷肥增加443萬噸P2O5,其中,磷銨凈增340萬噸P2O5,氮磷鉀復合肥凈增76萬噸P2O5。低濃度磷肥僅增加19萬噸P2O5,高濃度磷肥比重從35%增長到60%。2006年中國磷肥自給率高達99.8%,2007年中國磷肥產量達到了1351萬噸,繼續位居世界第一,而且2007年中國首次實現了磷肥凈出口。
三十年來中國化肥產業在生產裝置、技術水平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多次創造了大型氮肥合成氨尿素裝置長周期連續運行的世界紀錄;大中型磷復肥生產所需的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達90%以上,在技術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布局正向有利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向發展。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中國化肥產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今天,中國化肥產業的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將繼續以促進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堅持從國情出發,奮發圖強,打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化肥產業體系,在市場競爭中加快改革、調整步伐,產業發展展現蓬勃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