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可以說草甘膦生產企業的大喜大悲年。
由于前期國際原油價格一路上漲,生物能源的優勢得到體現,全球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加上全球最大的草甘膦制造企業美國孟山都公司大幅減產,導致國際需求猛增,訂單如雪片般飛向中國,國內草甘膦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價格節節高攀:從2006年底的原藥3.1萬元(噸價,下同)開始飆升,到2008年4月份達到頂峰,創下了10萬元的天價,國內草甘膦企業迎來了“暴利時代”。可惜好景不長,從5月份起,草甘膦價格開始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際農藥市場進入下行通道,草甘膦更是一路領跌,價格以平均每月下跌1萬元以上的速度迅速回落,目前已跌到2.6萬元左右,已經低于多數企業的成本線,企業生產面臨虧損。與此同時,市場需求也極度疲軟,來自國際市場的訂單寥寥無幾。
點評:
草甘膦市場大起大落,除了與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有關外。主要原因還在于,國內草甘膦企業的盲目擴張和過度競爭。近年來,由于草甘膦價格一路走高,國內出現了一種非理性的投資過熱現象,不僅老廠搶上新的生產線,稍有實力的非草甘膦生產企業也紛紛涉足,甚至連一些原來非化工領域的企業和個人也開始投資生產草甘膦,結果必然使行業進行新一輪洗牌。只不過國際金融危機加快了洗牌的進程。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經形成了約90萬噸的草甘膦原藥年生產能力,而我國就擁有將近60萬噸,但目前全球每年的市場需求僅50萬噸左右,即使今后逐年有所增長,也遠遠達不到產能增長的速度。全球草甘膦已經嚴重過剩,一個微利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