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農藥工業一直以仿制為主,創制力量薄弱。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廣大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國內3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品種開始在防治病蟲草害的主戰場發揮重要作用(相關內容見2008年12月30日A7版)。沈陽化工研究院作為“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即“北方農藥中心”)的重要一員,創制成果卓越。正是通過沈陽院這樣的一批單位,以科研帶動產業發展,中國農藥工業長期依靠仿制國外產品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局面被打破。
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沈陽院建設并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化基地,成為一個集農藥等精細化學品研究開發、產業化于一體,具有技術基礎雄厚、裝備精良、科研手段先進、綜合配套能力強的科技型企業。2007年底,沈陽院資產總額達到5.5億元,凈資產為3.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5億元。
科研創新奠定行業地位
沈陽院的農藥研究始于1952年,當年為了抗美援朝的需要開發了國內第一個有機農藥產品殺蟲劑“六六六”(防止細菌戰)。從20世紀50年代研究開發“六六六”開始,到“十五”末期,沈陽院先后研究開發出100多個農藥品種的生產工藝,并在國內廣泛推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生產的農藥品種中40%以上都是由沈陽院首先開發并推廣的。沈陽院農藥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極大地帶動了中國農藥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快速發展,并奠定了沈陽院在中國農藥行業的地位。
自主創新始終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只有創新才能提高企業的運行活力。早在上世紀70年代,沈陽院就認識到,要真正使中國的農藥行業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必須開展自主創新。也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沈陽院創制開發了中國第一個非國外知識產權的農藥殺菌劑品種——多菌靈,這應該是國內第一個原始創新的農藥品種,但由于當時國家沒有專利法,因此沒有形成知識產權。30多年來,多菌靈一直是中國殺菌劑市場的主導產品,并有大量產品出口,多菌靈30多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已超過200億元。在多菌靈成功開發的基礎上,沈陽院又陸續創制成功殺蟲劑嘧啶氧磷、除草劑克草胺,并在原大連農藥廠等企業生產。
新農藥創制體系為創新提供了保障——建立農藥創制開發體系,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農藥,逐步實現農藥品種從仿制到創制的戰略性轉移,是影響未來中國農藥工業乃至整個農業經濟生存和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隨著1993年新《專利法》在中國正式頒布并實施,沈陽院進一步加大了新農藥創制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大人力、財力投入,建立起了一套包括新化合物設計、活性篩選、合成工藝研究、安全性評價、制劑加工、應用技術研究及質量檢測在內的完整的新農藥創制體系。
由于國內系統開展新農藥創制工作時間很短,基礎薄弱,為加快創制步伐,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沈陽院就與國際知名的農化公司美國羅門哈斯公司、道化學公司以及瑞士先正達公司等開展了技術合作和交流,雙方互派技術人員共同進行技術開發。通過這種合作,不僅使沈陽院培養了多名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支精干的新農藥創制隊伍,同時也學習到更多的國外新農藥創制思路和先進方法。
沈陽院新農藥創制體系的建立,不僅加快了自身新農藥創制步伐,同時也為國內其他機構創新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系統的方法。“十五”期間,在科技部重點攻關項目的支持下,沈陽院的新農藥創制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目前沈陽院新化合物篩選能力已經達到每年5萬個,每年有1~2個新化合物可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
新藥安評中心打開國際市場通道——為了保證農藥安全性評價試驗的可靠性和科學性,許多國家及國際組織相繼制定了農藥安全性評價良好實驗室規范(GLP),并進行評價資料的相互認證。國外的安全評價試驗價格昂貴,以至于國內企業無法承擔,因此,國內農藥出口受阻。為了完善中國農藥創新體系,打破國外的技術壁壘,沈陽院在“十五”、“十一五”期間將農藥安全評價GLP體系建設作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并爭取到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863”計劃項目的重點支持。到目前為止,沈陽院的國家新藥安全評價中心已成為中國唯一一家可以進行農藥、醫藥安全性評價試驗的機構,試驗報告已作為國內多家農藥廠在國外登記的資料,獲得南美、東南亞和中東等國家的認可。同時,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農藥安全評價GLP實驗室建立了良好的協作關系,目前正積極推進與EPA(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經濟合作協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GLP認證。安全評價GLP體系的建立并完善,以及與國際的互相認證,不僅為中國農藥、醫藥等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打開通道,同時會極大地促進中國新農藥、醫藥的創新步伐。
產品創新帶動快速發展
隨著1999年轉制,沈陽院逐漸從純科研開發型機構向以技術開發為依托、以生產經營為主體的高科技企業轉變,并以新農藥、高檔熒光增白劑、醫藥中間體等特種化學品為核心,強化產業發展。經過幾年資源的不斷整合,并加大投資力度,沈陽院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產業收入得到較快發展。
2001年沈陽院收購了沈陽市于洪區一閑置企業,并以此為基礎,近幾年先后投資近億元,建成了一個較具規模的現代化農藥生產基地,該基地年產出在2億元以上。新農藥產業基地的建設,得到了國家及省市的高度重視,2002年被列為沈陽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2003年被沈陽市政府命名為“沈陽新農藥產業園”。“環己烯酮系列高效除草劑及創新殺菌劑”項目,2004年被列為國家發改委“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農藥生產基地的建設,為沈陽院乃至中國的新農藥產業化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沈陽院農藥產業以院自有的研發實力作為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生產的品種均為目前國內外較為先進的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的廣譜型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現有20多個農藥產品,擁有70多個三證齊備的農藥生產技術,全部是沈陽院近年來陸續自主開發的高新技術。在現生產的品種中,有6個獲國家和化工部科技成果獎,有7個項目是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其中,氟嗎啉等4個產品是沈陽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品種。
1996年是中國農藥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農藥殺菌劑——氟嗎啉在沈陽院誕生了,其中國專利在1996年11月公開,之后陸續獲得美國、歐洲、日本專利。氟嗎啉研制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瑞士、日本等國家之后世界上第七個具有農藥創制能力的國家。
氟嗎啉在防治水果、蔬菜病害上優于國外同類產品烯酰嗎啉,有較好的內吸性,抗雨水沖刷,持效期長。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為農業增收30億元以上。氟嗎啉獲2001年中國發明專利獎金獎,2002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氟嗎啉研制成功,進一步激發了沈陽院科技人員創制新農藥工作的積極性。在科技部及遼寧省沈陽市相關科技部門的支持下,近兩年又陸續成功創制了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和啶菌惡唑等3個具有知識產權的新農藥品種,并實現了產業化。目前又發現了20多個化合物具有明顯的生物活性,其中不乏具有很好商業化開發價值的品種。所有這一切都標志著沈陽院的新農藥研究開發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截止到2007年,沈陽院共申請了涉及新農藥創制方面的發明專利71項,其中包括PCT專利4項。授權39項,其中美國、歐洲專利2項。
為進一步加強研究與產業形成完整的閉環,產業部門每年從銷售收入中提取5%作為經費支持科研,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研究進程和產業化技術水平。近幾年沈陽院陸續有十幾個新農藥品種實現產業化并投放國內外市場,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影響,一些全球知名的跨國公司包括拜耳、先正達、Chemnovia等紛紛來到沈陽院,洽談合作,實施采購。目前沈陽院的農藥產品已打入歐洲、美國、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和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并與國外幾十家公司建立了密切聯系。
為進一步加快農藥產業的發展,2007年沈陽院在沈陽市化學工業園購置340畝土地建設新的農藥產業基地。該基地預計投資近5億元,達產后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0億元以上,利稅將突破2億元。
制度創新進入新空間
2007年,沈陽院全資加入中化集團,這為沈陽院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化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已18次進入《財富》全球500強,2008年名列第257位。經過近10年的不斷凝練和發展,中化集團已成為以農業投入品、能源、化工、金融和地產為主業,核心能力突出的創新型企業。在與農藥相關的農業投入品領域,中化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全肥種、產供銷一體化運作的化肥企業,并在農藥研發、生產、銷售和農作物制種、加工等領域行業領先。
沈陽院加入中化集團,不僅為沈陽院創新產品走向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營銷和網絡基礎,同時將對沈陽院的研發、產業發展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這將會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沈陽院快速發展的瓶頸問題。
隨著國家一系列農藥新政的不斷實施,雖然面臨著金融海嘯的嚴峻考驗,但我們相信,在中國重視農業發展、關注糧食安全的形勢下,農藥行業必將會向著健康、規范、穩定的方向發展,沈陽院愿意并全力為農藥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