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國化肥市場劇烈波動,各種原材料及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整個化肥行業遭受了巨大損失。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際肥料工業協會榮譽主席、中阿化肥有限公司原總經理武四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個中原因雖然有企業對市場前景判斷失誤的成分,但國家對化肥行業的調控政策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武四海舉了個化肥稅收政策調整的例子。2008年,我國對化肥出口關稅進行了多次調整。2月14日,我國公布自2月15日至9月30日將磷酸一銨、磷酸二銨等磷復肥產品的出口暫定關稅提高到35%;3月26日又公布4月1日至12月31日對過磷酸鈣和鉀肥征收30%的出口暫定關稅;4月14日宣布自4月20日至9月30日對所有化肥類產品及部分原料加征100%的特別出口關稅;8月29日又再次通知自9月1日至12月31 日,將氮肥及合成氨的特別出口關稅上調至150%。
武四海告訴記者,化肥出口關稅的頻繁調整,確實起到了保證國內化肥供應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一是政策出來得太晚了,一些出口化肥已經在途,最后只能擱淺;而且這種“臨時抱佛腳”式的應急調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化肥市場的混亂,不僅農民沒有獲益,還使大部分化肥企業遭受了停產半停產的損失。二是像云南、貴州一些企業,其化肥市場原先就不在國內,化肥出口之路一下被堵死,企業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最后,整個化肥工業乃至廣大農民都承受了不該承受的損失。”
武四海認為,化肥行業宏觀調控政策不到位,其根本原因是有關部門對整個化肥市場缺乏必要的了解,對化肥行業的產能過剩、鉀肥領域的價格壟斷,冬儲化肥等問題沒有仔細研究,在項目投資、產能規劃、資源布局等方面的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不到位。
為此,武四海呼吁,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應該異常謹慎,要盡可能全面地、系統地分析、預測化肥市場走勢,從而優化產業決策,避免造成化肥價格的大起大落,保護我國民族化肥工業和廣大農民的利益。
武四海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完善組織,建立由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牽頭,包括生產廠家、貿易企業及專家、學者在內的組織體系,多方面及時收集信息,去偽存真,實時分析、預測市場,制定宏觀政策;二是與國際化肥行業組織和主要化肥消費、生產國家和有關機構建立溝通機制,定期保持聯系,掌握信息;三是密切關注當前的鉀肥壟斷行為,專題研究,啟動強有力的調控措施,在保證市場供應的同時,將超越市場規律的高價位鉀肥壓控到合理范圍,以減少農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