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河南化肥生產企業對化肥價格改革反映的快速專項調查。所有被調查企業都對化肥價格改革持樂觀態度,并期待進一步的具體實施辦法。
一、調查背景
2008年化肥行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國家多項關于化肥的救市和改革措施密集出臺。
2008年12月24日,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宣布,加快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適時將所有化肥出廠價格及除鉀肥以外的一般貿易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格,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取消對化肥生產流通的臨時價格干預措施。
2009年1月24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改革化肥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09】268號)》,決定推進化肥價格改革,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自1月25日起實行將除鉀肥外的國產化肥出廠價和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正式放開等一籃子政策。
為了解河南化肥生產企業對化肥價格改革的反映及對化肥生產與銷售的影響,總隊采用重點調查方法從河南工業品價格調查樣本中抽選41家化肥生產企業由調查員進廠面訪調查。
二、調查企業基本情況
這次調查共涉及全省41家化肥生產企業。從企業性質上劃分:國有經濟13家、私有經濟24家、外商經濟2家、集體經濟1家、股份經濟1家;從年產值(人民幣“元”為貨幣單位)劃分:年產值一百億以上1家、十億以上5家、五億至十億8家、一億至五億以下15家、一千萬至一億以下10家、一百萬至一千萬以下1家、一百萬以下1家;從主營產品劃分:主營磷肥的5家、主營氮肥的26家、主營復合肥的10家(見以下企業基本情況分組表)。
企業基本情況分組表
企業性質 |
企業數 |
年產值(億元) |
企業數 |
主營產品 |
企業數 |
國有經濟 |
13 |
100以上 |
1 |
磷肥 |
5 |
集體經濟 |
1 |
10以上 |
5 |
氮肥 |
26 |
私有經濟 |
24 |
5-10 |
8 |
復合肥 |
10 |
外商經濟 |
2 |
1-5 |
15 |
|
|
股份經濟 |
1 |
0.1-1 |
10 |
|
|
|
|
0.01-0.1 |
1 |
|
|
|
|
0.01以下 |
1 |
|
|
三、化肥生產企業對化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反映
(一)對化肥價格改革政策的知曉情況。所調查41家化肥企業中的80%表示知道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推進化肥價格改革,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的各項政策措施,但是主要是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途徑了解,并未直接看到文件;20%企業不清楚。
(二)對化肥價格改革政策的評價。95%的化肥企業認為化肥價格改革政策非常“適時”,針對性強,是“雪中送炭”,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肥工業的最重要改革措施之一。它標志著化肥生產企業從此結束了腳在市場,手卻被計劃束縛著的尷尬境地,從此可以放開手腳,真正地在市場上見個高低。今后我國化肥價格體制的堅冰將被破除,國產化肥出廠價、除鉀肥以外的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不再受到政府指導價的限制,正式實行市場定價。5%的化肥企業認為化肥價格改革政策一般,關鍵要看具體實施辦法,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出臺配套的具體實施辦法,并切實大力支持化肥行業。
(三)企業認為化肥價格改革措施對化肥市場的影響。63%的企業認為化肥價格改革措施對化肥市場將會產生切實影響,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各個行業影響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化肥價格改革的出臺,無疑為身負重壓的化肥企業帶來新的希望、新的信心。他們堅信這次化肥行業價格改革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化肥行業持續健康發展;34%的企業認為這次化肥價格改革對化肥市場有些作用,對化肥生產商來說,若非自身經營不善,以低于成本價出廠銷售的情景將成為歷史。3%的企業對這次化肥價格改革將對化肥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比較困惑,擔心一些不法分子囤積居奇、串通漲價、哄抬價格、不明碼標價,擾亂化肥市場健康發展。
四、化肥生產企業對化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后“新政策”在當地落實情況的反映
(一)是否取消國產化肥出廠價格限制政策。93%的企業反映當地已經取消了國產化肥出廠價格限制政策;7%的企業反映當地還沒有取消國產化肥出廠價格限制政策。
(二)是否取消除鉀肥外的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格限制政策。90%的企業反映當地已經取消除鉀肥外的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格限制政策;5%的企業反映當地還沒有取消除鉀肥外的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格限制政策;5%的企業不清楚當地是否取消除鉀肥外的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格限制政策。
(三)是否取消對已放開的化肥出廠價格實行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以及對化肥流通環節價格實行差率控制等各項臨時性價格干預措施。90%的企業反映當地已經取消對已放開的化肥出廠價格實行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以及對化肥流通環節價格實行差率控制等各項臨時性價格干預措施;7%的企業反映當地還沒有取消對已放開的化肥出廠價格實行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以及對化肥流通環節價格實行差率控制等各項臨時性價格干預措施;3%的企業不清楚當地是否取消對已放開的化肥出廠價格實行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以及對化肥流通環節價格實行差率控制等各項臨時性價格干預措施。
(四)是否對化肥生產用電實行價格優惠政策。93%的企業反映當地對化肥生產用電實行了價格優惠政策;7%的企業反映當地對化肥生產用電沒有實行價格優惠政策。
(五)是否對化肥生產用氣實行價格優惠政策。32%的化肥企業反映當地對化肥生產用氣實行價格優惠政策;17%的化肥生產企業反映當地對化肥生產用氣沒有實行價格優惠政策;51%的化肥生產企業生產用煤或用氣是自己生產。
(六)是否對化肥生產企業鐵路運輸實行價格優惠政策。78%的企業反映當地對化肥生產企業鐵路運輸實行了價格優惠政策;17%的企業反映當地沒有對化肥生產企業鐵路運輸實行價格優惠政策;5%的化肥企業沒有通過鐵路干線運輸化肥。
(七)是否對化肥生產、流通實行稅收優惠政策。85%的企業反映當地對化肥生產、流通實行稅收優惠政策;15%的企業反映當地沒有對化肥生產、流通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這些優惠政策的實行,得到了廣大企業的歡迎,企業希望國家和地方繼續保留對化肥生產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繼續扶持化肥行業持續發展。
(八)當地是否建立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建立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是保障化肥供應、保持化肥市場穩定的重要條件之一。調查表明,目前河南區域還沒有建立地方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化肥生產企業盼望河南盡快建立化肥淡季儲備制度 。
五、河南化肥生產企業2008年生產情況及目前庫存情況
河南化肥生產企業2008年生產情況及目前庫存情況總體尚好。本次所調查的41家化肥生產企業2008年年產值309億元;磷肥產量29.5萬噸;氮肥產量400.16萬噸;復合肥產量136.7萬噸。生產方面,有39%的企業滿負荷生產;54%的企業限產,開工率不足;7%的企業完全停產。庫存方面,當前54%的企業庫存正常;14%的企業超正常庫存;32%的企業無庫存(見以下河南化肥生產企業2008年生產情況及目前庫存情況分組表)。
河南化肥生產企業2008年生產情況及目前庫存情況分組表
調查企業 數量 |
年產值 (億元) |
|
調查企業 主營產品 |
產量 (萬噸) |
41家化肥企業 |
309 |
磷肥 |
29.5 | |
氮肥 |
400.16 | |||
復合肥 |
136.7 | |||
企業生產情況 |
比例數 |
企業庫存情況 |
比例數 | |
滿負荷生產 |
39% |
庫存正常 |
54% | |
限產 |
54% |
超正常庫存 |
14% | |
完全停產 |
7% |
企業無庫存 |
32% |
六、化肥價格放開后化肥價格的走勢與預測
(一)32%的化肥生產企業認為今后一段時期化肥價格走勢上漲。他們認為國家政策的出臺效果,已經迅速反映到市場中,受冬小麥施青肥需求的拉動,化肥市場已經啟動,春耕前后價格將小幅上揚。以尿素為例,廠家已經普遍漲價,近日出廠價達到1745元/噸。
(二)2%的化肥生產企業認為今后一段時期部分化肥產品價格走勢下降。他們認為,河南氮肥等主要產品供大于求,為了減少企業庫存,回籠資金,氮肥價格在今后一段時期有望小幅下降。
(三)66%的化肥生產企業認為今后一段時期化肥價格會在合理區間波動。企業介紹,化肥生產企業定價有一定原則。一是根據成本狀況。近期煤炭價格不存在大幅上漲的可能,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作為化肥生產原料的煤炭價格很難下降,化肥產品的成本支撐比較平穩;二是根據國際化肥市場情況。由于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天然氣和油價一時都上不來,使得目前國際化肥市場價格走高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國際化肥市場價格不漲,很難刺激國內化肥市場化肥價格有大的變化。三是根據市場行情。對化肥價格起主導作用的是市場供求關系。目前,我國化肥供求總量基本平衡,氮肥、磷肥等主要品種均供大于求,國內化肥資源充裕,化肥供應充足。目前正處于春耕階段,處于化肥銷售旺季,價格走勢將在合理區間波動、震蕩。
七、化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對化肥生產企業帶來的影響
(一)76%的化肥生產企業認為化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將對化肥企業產生積極影響。他們認為,近年來化肥生產用煤炭、硫磺、鉀鹽、磷礦石等主要原料價格已經完全市場化,價格變化頻繁。面對原料市場的大起大落,化肥限價使得企業難以正常組織生產經營,這次的改革使化肥生產企業突破了“兩頭堵”的桎栲,對促進我國化肥產業的長遠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他們認為,這次化肥價格放開將對企業產生三大利好。一是理順了上游原料與下游產品的價格關系,實現了上下游的市場化,有利于化肥生產企業按市場規律正常組織生產和經營,從而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促進企業和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二是化肥價格市場化之后,有利于促進化肥生產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化肥出廠價格放開后,企業可以根據生產成本自由定價,同時承擔市場需求和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通過市場的導向作用,化肥生產企業必須節能減排,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開展技術創新,從原來的粗放型向集約型、技術創新型發展方式轉變。三是價格放開后,有利于化肥生產企業的結構調整與優化。價格放開以后化肥生產企業真正進入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這無論是對化肥企業內部結構的優化,還是化肥產業本身的結構調整,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15%的化肥生產企業認為價格改革后對化肥生產企業不利。他們擔憂化肥價格放開后,化肥市場的價格監測和監督檢查力度跟不上,導致化肥價格旺淡季節大起大落、搞亂市場。
(三)9%的化肥生產企業認為價格改革對化肥生產企業影響不大。其中一家企業認為,這次價格改革對技術高端、管理先進、成本低、具有一定規模的化肥生產企業有利;另一家企業認為,關鍵是國家農業政策的落實,還有對農民農資綜合補貼的幅度與落實。他闡述,既有“谷踐傷農”,也有“肥踐傷工”,如何找到農產品交換價格平衡點是關鍵。在市場化過程中,國家當然要更多關注農民種糧的成本和負擔問題,別讓農民種糧收入不增加。化肥價格上漲不能超過糧價漲幅,否則農民承擔不起。更重要的是,國家要綜合考慮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和糧食價格變動對農民種糧收益的影響,實行農資價格上漲與增加農資綜合補貼以及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價等掛鉤機制,農資綜合補貼只增不減,以保證農民種糧收益不因農資價格上漲而下降。
八、化肥生產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化肥生產企業成本持高不下。無煙煤是化肥生產的主要原材料,但占化肥生產成本70%的原材料無煙煤價格卻居高不下。河南只有焦作有少量無煙煤,不能滿足河南市場需求,一部分無煙煤是從山西省購進。最近由于山西礦難和山西政策性治理整頓30萬噸以下小型煤礦,更助推了無煙煤價格的堅挺不下。即使在2008年下半年煤炭價格下跌、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山西無煙煤購進價格仍居高不下。平頂山某化肥生產企業反映,該企業從山西購進的無煙煤,從2008年1月份起至10月份呈逐月上漲態勢,由1月份的746.01元/噸飆升至10月份的1105.81元/噸。
(二)化肥生產企業用電用氣優惠力度不夠。據化肥企業負責人反映,國家對于化肥企業用電用氣有一定的優惠政策,但是力度不夠,效果一般。如對于企業用電,雖然國家和當地政府給予企業一定的優惠,但是在用電的高谷峰時期,優惠政策落實有差別。高峰時期優惠較少,谷底時期優惠較多,實際上企業的用電成本并沒有降低。
(三)化肥企業融資困難。據企業反映,銀行處于自身利益考慮,企業不缺資金時,銀行主動上門“錦上添花”,企業急需資金時,銀行并沒有“雪中送炭”,致使企業常常因為資金困難不能正常生產。
(四)外運火車皮緊張。據調查,部分化肥生產企業產品外運所需車皮緊張。一是計劃審批難,需要多方多次協調才能解決,影響企業正常生產;二是貨運管理不規范,裝載貨物時不按車皮標定重量裝載,收費卻按車皮標重收費。如標重為60噸的車皮只允許裝載50噸的貨物,收費則按60噸車皮標重收取,企業為了及時出貨,只能聽之任之,增加了企業的銷售成本。據有些企業反映,目前外運車皮并不是非常緊張,只有外運農資產品的車皮稍有緊張,原因是農資貨物運費低,鐵路方面不愿意多發車皮運輸,導致了有的化肥生產企業不能按時發貨,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銷售和企業的信譽。
(五)化肥市場魚目混珠。一是化肥生產企業準入門檻太低。近幾年,化肥生產企業中涌現了許多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生產能力弱、資金短缺的小型復合肥生產企業。這些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較差,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二是化肥市場假冒偽劣產品泛濫。這些產品大部分外包裝標示和內裝量不一致,標準含量低、質量差,因其價格低廉受到農民的青睞。據了解,復合肥中某種元素含量減少一個點,隨之就可降低成本70至80元,若氮、磷、鉀都減少一個點,一噸化肥就可降低成本240元。這些產品的存在對那些標準高、含量高、成本高的大型化肥生產企業銷售市場構成了很大沖擊。
九、化肥生產企業對推動化肥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一)建立化肥產業預警應急機制。當前化肥產業所遇到的困境,除了經濟危機的沖擊外,缺少化肥產業預警應急機制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當初國際市場近乎瘋狂之際,國內企業對國家金融危機將波及實體經濟的態勢缺少警惕,國內進口環節也存在問題,不能及時應對危機變化的情況,使得國內化肥企業在高位下接下大量原材料,造成巨虧。同時,2008年9月份不合時宜地上調化肥出口關稅政策,也說明對危機預警不夠。這些都造成目前被動的局面。對化肥企業來說,這段經歷得到刻骨銘心的教訓,就是必須建立我國化肥產業預警應急機制。國際市場上原油、硫黃、鉀鹽等化肥原料價格出現了幾倍、十幾倍的波動,這是從前從未有過的情況。而國內企業對這些原料的進口依賴程度又很大。化肥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又要求其價格不能波動太大,這就給化肥生產企業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國內任何一家化肥企業都根本無力單獨應對這一難題。因此,建議國家建立化肥產業預警應急機制,在市場研究、原料儲備和建立應急資金等方面有所準備,從全國層面上應對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保障我國化肥生產健康發展。
(二)希望國家能對化肥生產用煤炭價格進行適當的干預。尿素產品近80%以煤為原料,其中60%是塊煤,這樣的煤炭多來源于外省,但外省煤炭征收出境費,準銷票制度、資源保護等壟斷性政策,造成化肥原料緊張,塊煤價格不斷上漲,塊煤價格與末煤價格差距越來越大。據了解,塊煤高出末煤價格差距是:06年241元/噸、07年269元/噸、08年462元/噸,進入09年以來為511元/噸。高價原料致使化肥生產企業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從市場來看,化肥生產原料還有上漲勢頭,對化肥企業發展非常不利。懇請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化肥生產所用的原材料煤的價格管理,避免人為增加化肥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目前某省收取煤炭出境費每噸110元,人為增加了化肥企業的生產成本,希望國家能對煤炭價格及不必要的附加收費進行適當的干預。
(三)對化肥生產用電、用氣和鐵路運輸、稅收等實行的優惠政策應長久施行并有長遠規劃。企業反映,進一步擴大對化肥生產企業的政策優惠范圍,希望國家能夠長久保留對化肥生產用電、用氣和鐵路運輸實行的價格優惠政策,長久保留對化肥生產、流通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希望在金融危機特殊時期,優惠的幅度和力度再大一些,幫扶和扶持中小型化肥企業正常運轉。
(四)希望國家政策引導,鼓勵銀行對化肥企業給予扶持
化肥企業在發展中經常遇到資金短缺等問題,限制了企業的自我發展,他們懇請國家對化肥生產企業發展資金方面出臺優惠政策,為化肥生產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使我國化肥行業持續發展、規模發展、科技發展、環保發展。
(五)加大對化肥生產企業鐵路運輸扶持力度。由于鐵路運輸部門對農資運輸車皮安排較少,在企業急需外運產品時不能滿足需要,建議鐵路運輸一定要按照計劃及時發運貨物,尤其是要側重保證大型企業化肥運輸需要;對于公路運輸,物流企業要盡可能提供便利,減少運輸費用。
(六)規范化肥市場。一是要切實加強化肥市場監督檢查力度,加大監管,打擊假冒偽劣坑農害農不法行為,保護化肥生產企業的品牌及名譽,維護化肥市場秩序;二是要提高化肥生產企業準入門檻,平衡化肥企業的區域分布,建立行業退出機制,使消耗高、污染重的小型企業盡快退出市場,確保化肥產品質量,保護農民利益。
(七)建立地方各級化肥行業協會。建議地方政府牽頭建立化肥行業協會,為化肥企業開通“綠色通道”,從生產到庫存,從銷售到運輸,大開政策信息互通共享之門。
(八)加大化肥淡儲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商務部等應該把化肥的市場調控機制提高到和農產品市場調控機制同等的高度,撥出專項資金,利用淡季農資價格較低的優勢,增大淡季儲備量,建立和完善地方各級化肥儲備制度。據了解,目前河南省還沒有建立化肥淡季儲備制度。
(九)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一方面要增加農資綜合補貼的額度,要根據農資市場的特點建立農資價格變動與農資補貼的聯動機制,適當增加農資綜合補貼額度;另一方面要加快農資綜合補貼的發放速度,要總結2006―2008年開展補貼的經驗,加快財政資金發放速度,使國家支持政策能夠及時發揮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