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南方農村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雖有20余個廠家生產保水劑,但銷售情況普遍不理想。不少廠家反映,農戶對這類產品缺少認識,接受程度低,是導致銷量遲遲不見起色的主因。
可以做到有效抗旱
據了解,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保水劑產品,既不同于肥料,也不屬于農藥,主要成分是一些高分子聚合物。這些聚合物可吸收相當于自身重量上百倍的水。土壤中滲入聚合物后,能抑制水分蒸發,提高含水量。同時,可減緩土壤水分釋放的速度,減少水分的滲透流失,從而達到保水目的。
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廖宗文向記者介紹,保水劑產品的推廣應用其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國的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0%,但是利用率僅有40%左右,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旱災年年都會出現,只不過今年特別嚴重而已。”廖宗文說,比如廣東省,看似雨量充足,但在雷州半島等地常年出現春旱,一些山坡地也特別缺水。
西南地區的旱災讓不少保水劑廠家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機。目前,廣西的一些地區為了保證春耕的順利進行,開始大力推廣保水劑的使用。廣西農業廳土肥站副站長何禮新近日對媒體表示,保水劑的抗旱作用十分明顯,如果抽水或挑水灌溉土壤,水分很快就被吸收或揮發了,但用上保水劑之后,土壤就像海綿一樣,能牢牢將水“抓住”。
一位廠家負責人透露,對普通作物來說,保水劑的用量大約是2斤/畝,一年用一次,成本大約為40元左右。而對林木、果樹等作物,2-3年用一次也能保證全年即便遇到旱災也不缺水。
市場推廣困難較大
不過,一些保水劑生產廠家坦承,目前這類產品的市場推廣仍有很大困難。
廣州安信農業保水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周偉認為,購買保水劑,其實相當于給作物買保險。“風調雨順的年份肯定是沒有多大用處,但一旦遇到了干旱,那絕對是物超所值。”
周偉介紹,保水劑發揮作用的原理是將水分充分保存,慢慢釋放,因此即便遇到干旱,也能充分滿足作物生長要求。他還提到,保水劑只能在受旱之前使用。如果受旱之后再用,效果已經不再明顯,畢竟這種產品只能“保水”,不能“生水”。
然而,令許多廠家苦惱的是,大多數農戶都比較短視,對保水劑的接受程度很低:沒有遇到干旱的年份,他們不會想到用保水劑抗旱,可一旦受旱了,再用已經晚了。
“有些農民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周偉舉例說,去年河南春旱,麥子基本絕收,本來這是打開市場的一個極好的契機,可他們偏偏不買賬,仍然不會想到去提前防旱。
而且,居高不下的成本也是阻礙保水劑打開銷路的一道障礙。
海南標創佳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培標說,前不久他本來打算從廣州進購一批保水劑到當地推廣,但每畝地的使用成本需要40元,考慮到海南很少有農戶能夠承擔得起,于是他只能放棄。
英德農資經銷商葉老板也表示,在農戶看來,施肥噴藥是必須的,但保水劑既不是農藥,也不是肥料,只有在受旱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許多人都舍不得花錢購買。這種產品要打開市場,難度確實挺大。
保水同時也能保肥
黃培標對記者說,雖然海南水資源較為豐富,但分布并不均勻,南部地區相對較為干旱,而且一些產值較高的水果作物,比如香蕉、荔枝、芒果等,常年需要充足的水分,否則會出現裂果、爛根、死苗的現象。“可即便如此,要讓農民每畝投入幾十元去購買保水劑,我覺得大部分還是不舍得的。”
許多經銷商認為,如果保水劑生產廠家能夠調整產品結構,比如與肥料結合,生產諸如“肥料保水劑”、“保水型肥料”之類的產品,在保水的同時,也能給作物補充營養,這樣的話農戶的接受度應該會提高,推廣也會更容易。
對此,周偉表示,由于他們公司生產的保水劑見光分解,施用后需要馬上覆土,與肥料的用法不一樣,因此這種設想較難實現。
不過記者了解到,目前正有廠家與科研單位正在進行積極嘗試。據悉,去年11月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研制成功了一種新型的“農用復合營養型保水劑”,并獲得了國家專利。據稱,這種保水劑集保水、釋水、保肥于一身,無污染、工藝簡單。
而廖宗文教授則認為,其實所有保水劑同時也能起到保肥的作用。他介紹,大部分的肥料都是隨水分而流失的,使用保水劑減緩了水分流動,從而減少肥料流失,提高了利用率,可是很多農戶甚至廠家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如果能加強宣傳,將這一理念推廣開來,我相信保水劑的市場將會更大。”廖宗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