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察爾汗地區90%氯化鉀出廠價1800元(噸價,下同),95%氯化鉀出廠價 2200~2300元,環比下跌100多元,再次觸及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雖然受鉀肥企業庫存不多、推遲的全國用肥旺季已經真正到來,以及國家進一步加大“三農”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等利好刺激,后期鉀肥價格會有一定反彈,但力度將十分有限。而且,在短暫的反彈后,鉀肥價格仍將下行。”5月上旬,青海香江鹽湖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許躍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對鉀肥市場中長期走勢的擔憂。
許躍生說,任何產品的價格取向和市場走勢,最終都將由供求關系決定。受2007~2009年上半年鉀肥價格持續大幅上揚鼓舞,國內外新建、改建、擴建鉀肥項目不斷涌現,到2008年底,全球鉀肥產能其實已經過剩15%~20%。但由于鉀肥產量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以色列等國少數企業手中,為獲取壟斷利潤,這些企業結成了國際鉀肥聯盟,采取聯合限產挺價、封鎖真實供求信息等手段,助推鉀肥價格長期高位運行。但國際鉀肥巨頭的上述做法,雖使其獲得到了短期利益,卻埋下了兩大隱患。一方面,不斷攀升的鉀肥價格,增加了農民的采購成本,減少了鉀肥用量。以中國為例,2009年鉀肥實際消費量僅604.2萬噸,比預計消費量銳減40%。另一方面,高企的鉀肥價格,給人以全球鉀肥產不足需的假象,吸引更多資金投向鉀肥市場,參與項目建設,大幅增加了全球鉀肥產能和產量,加劇了供大于求的矛盾。預計到今年底,全球鉀肥產能將過剩30%~35%,打壓鉀肥價格持續探底并低位盤整。
中國為了緩解鉀肥產不足需的矛盾,擺脫長期受制于人的困境,近幾年,不僅加大了鉀資源主要集中地的青海察爾汗和新疆羅布泊鉀資源的開發,而且分別在河北、山東、江蘇等地規劃建設以海水和苦鹵為原料的鉀肥項目,這些項目2011年投產后,將形成10萬~15萬噸鉀肥的生產能力;在四川邛崍、云南江城,以及甘肅、廣西等地建設的小型鉀鹽項目,2012年前后,也將形成5萬~8萬噸產量;利用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川、云南、河北等地的鉀長石作原料,建設的含鉀礦物肥項目,2011~2012年將形成45萬~50萬噸的鉀肥規模。
與此同時,中國農資集團、中國水電集團、云天化、云南地礦工程勘查總公司、四川鹽化公司等企業,在開發海外鉀資源方面也大有斬獲。2009年11月7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了中國水電集團投資開發老撾萬象平原年產12萬噸鉀鹽項目;2010年3月,四川開元集團首期投資10億元的老撾50萬噸/年氯化鉀項目正式啟動;2009年4月,中國農資集團礦產資源勘探有限公司的老撾甘蒙省東泰鉀鹽礦開發建設項目開工建設,目前,一期10萬噸/年氯化鉀生產線已經投產,二期100萬噸/年氯化鉀項目已經開工;云南中寮礦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在萬象平原鉀鹽富集地建成65萬噸/年光鹵石采礦和5萬噸/年氯化鉀試驗生產裝置,到2015年將建成20萬噸/年氯化鉀生產能力;中信國安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分別在烏茲別克斯坦、泰國、加拿大、剛果(布)、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還有合作的鉀肥項目。
到2012年,我國企業海外鉀肥產量將達30萬噸(氧化鉀),2015年可望達到90萬噸,加上國內新建、改建、擴建的鉀肥項目,2012年中國的鉀肥總供應量將達到500萬噸,2015年將達660萬噸(氧化鉀),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需求。
同中國一樣,為避免鉀肥供應受制于人,美國、巴西、印度等國際鉀肥主要消費國和進口國,近幾年也采取各種措施,在大力開發本國鉀資源的同時努力開拓國際鉀肥市場。未來幾年,這些國家的鉀肥自給率也將顯著提高。一旦這些國家鉀肥自給率提高,尤其作為全球鉀肥第一消費國、第二進口國的中國一旦實現了鉀肥自給,全球鉀肥總體將嚴重大于求。
這種供大于求格局出現并加劇后,鉀肥價格的下跌便在所難免,其價格的底部取決于生產成本。目前,國外企業由于勞動力成本和安全環保投入較高,氯化鉀成本在1600元/噸以上,國內企業雖然要上繳150元/噸的資源稅,卻享有增值稅先征后返、勞動力成本低、安全環保投入少等便利,氯化鉀成本普遍只有1500元/噸左右。因此,鉀肥價格應該還有一定的下跌空間。只有跌破一些企業的成本,迫使其減產、停產,減少鉀肥供應量,達到供需平衡,鉀肥價格才可能企穩回升。但當價格回升到大多數企業的成本以上時,那些減產、停產的裝置又會迅速恢復生產,增加鉀肥供應量,再度打壓價格下行。因此,雖然今后鉀肥價格會隨用肥淡旺季的不同有所起伏,卻難以持續上揚,甚至可能長期低位盤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