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農資商品銷售已經成為“三農”市場的熱點、商界矚目的“富礦”,但隨之出現的是一些地方農資市場漸漸地變得混沌、混亂起來。假農藥、假化肥、假技術、假信息無時無刻不在滲透于城鄉大大小小的農資市場、迂回出擊在各式各樣的銷售柜臺之間,稍不留意,農資經銷者、消費者就會陷入“辨不明真假、弄不清方向”的漩渦里,在農資市場飽嘗“酸甜苦辣咸”五色雜味兒。
在每年農資旺銷的各個時令里,如何維護農業消費者群體的根本利益,讓農友們少上當少吃虧是相關管理部門關注的問題。所以,建設好農民信得過的放心農資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建設農民朋友信得過,靠得住的鄉村放心農資市場?通過這些年來人們的農資銷售消費實踐,還是應該把關注度投放在“把住源頭”上。
毋庸置疑,農資市場實行正本清源,就是把握住主渠道,就是把握住健康運轉的農資銷售與消費的“源頭”,而這樣的“源頭”又貫穿于生產銷售的全過程。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屬于國家監控管理的生產資料,從產品形成到市場準入期間,要緊的就是將其把控在國家嚴格監控的物流管理狀態之下。
唯有“正本”才能“清源”。在農資市場銷售活動中,保障各個環節、道道工序能夠照章行事,讓農資經營“唱正本”、“走正道”,從而確保農資經銷時“進正貨”,買賣做“正經生意”。如此經銷流程之下,才能夠確保送達農戶手里的農資商品不會產生“假冒偽劣”等問題。
實現農資市場正本清源的管理目標,必須在農資“入市”與“行蹤”兩個方面強化工作力度,讓那些林林總總的農資“來路正當”、“去路明白”。
首先,把住農資流通“入市”關,令進口源頭“清清爽爽”。按照我國現有農資生產銷售的法律法規要求,嚴格把住農資商品的市場準入關,對生產經營者要實行嚴格的資格審查。資格審查工作要“貨真價實”,堅決不藏半點兒“水分”,不讓那些農資經營中打“擦邊球”的貓膩有藏身處,鐵律行事,鐵腕治理農資市場,杜絕那些不合格者、假冒偽劣者魚目混珠的現象。與經銷農資的企業訂立“軍令狀”,一旦出現“無標”、“無證”、“無號”的假冒偽劣“農資”,對市場經銷者處以重罰,直至取消其經營活動資格。
其次,把住農資流通“行蹤”關,使出口之源“明明白白”。經營者采購農藥化肥等農資商品,要品質好,要“來路正”,要有“來路”證明,設立進貨臺賬。有確鑿可信的產品質保書、信譽卡、出廠批號等;農資商品在入市銷售過程中,還要設立商品“去路”記錄,包括門市農資商品出貨的渠道、流向、數量等。與此同時,經銷者對出售的農資商品的各種卡、證、票、標、牌均應分門別類,實行按照批量、貨號“見一留一”,一旦出現需要向上追溯源頭的情況,可方便查證。
只有這樣,才能讓經銷者安心營銷,農友們放心購買,到時,農資市場才能成為農民朋友的“放心超市”、“貼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