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來,山東莘縣的潘繼春成了當地農民關注的熱點人物。 盡管2009年夏天連續陰雨,氣溫偏低,但他使用魯西緩釋肥進行種肥同播的夏玉米畝產仍達到860千克,高出當地一般玉米產量150千克左右。魯西緩釋肥也由此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長期以來,緩釋肥料受生產技術和生產原料的限制,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都非常高,與傳統化肥相比沒有投入產出比優勢。所以盡管廠商采取多種促銷措施,產品的銷售情況和前景并不樂觀。2006年,魯西化工把緩釋肥列入新產品開發計劃,組織專門力量進行攻關。
據魯西化工磷復肥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孫海兵介紹,該公司給緩釋肥產品定位之初,就確定了區別于其他產品的三原則:首先效果要好,增產效果讓每個農民用戶看得到;其次是生產成本要低,制造農民買得起的廉價緩釋肥;再次是技術先進,生產過程和施肥后對環境污染小。魯西化工技術人員聯合農業專家,對緩釋肥產品多種方案進行系統的分析論證,最終確定采用化學法生產內置型硫基緩釋肥料。
經過3年的努力,2009年初,魯西緩釋肥新產品投放市場,給農民帶來了超值回報和豐收的喜悅,被經銷商和農民稱為“增值肥料”。
魯西緩釋肥采用大批量流水線連續生產,單套裝置日產2900~3000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緩釋肥生產裝置。其生產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單位產品消耗達到美國同類產品標準。其緩釋肥的價格僅為國內同等質量產品的三分之二,成為國內最廉價的緩釋肥料。
據魯西化工磷復肥技術中心工程師趙季飛介紹,目前常見的緩釋肥產品控制養分釋放方法是物理法,控制緩釋的養分主要針對氮元素。而魯西緩釋肥控制養分釋放采取了化學方法,既可以控制氮元素,也可以控制磷、鉀元素。一般緩釋肥采取的是包膜/包裹工藝,包膜常用的材料是硅酸鹽、磷酸鹽、石膏、硫黃等無機物或高分子有機聚合物。包膜材料中除硫黃外,大多是非作物營養物質,包膜后造成肥料有效養分下降。例如,尿素進行硫包衣后氮的含量由46.4%降至36%,甚至更低。魯西緩釋肥采用內置型緩釋劑,加入緩釋劑后肥料原有各種養分不降低。其生產是在原生產工藝流程上實現的,不需增加其他設備。該技術綜合了國內緩釋肥生產技術的優點,又消化吸收了美國、日本等國際緩釋肥生產的先進技術,是對緩釋肥技術優化的升級版,且生產過程對環境零排放,施肥后在土壤中不存在二次污染,有利于資源合理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