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是世界最大宗的除草劑類農藥,全球草甘膦原藥需求量接近60萬噸。最近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草甘膦高峰論壇上專家指出,從長遠觀點看,隨著全球石油價格的穩步上升,帶動了抗草甘膦玉米種植面積的回升,世界對草甘膦的剛性需求穩步增加,預計今年將比去年增長6%。但對于這個國內產能已明顯過剩的產業來說,洗牌已在所難免。
2008年年初由于國內草甘膦市場受國際市場需求短期內急劇增加的拉動,導致草甘膦價格一路飛漲,上演了一出草甘膦神話。在暴利誘惑下,投資資本大量進入草甘膦生產行業,國內眾多農藥生產企業紛紛上馬草甘膦生產裝置,導致國內草甘膦原藥生產產能在半年多的時間內迅速擴張近3倍。而2008年末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石油價格暴跌,生物質燃料的需求下降,大量用于生產燃料乙醇汽油的抗草甘膦轉基因玉米的種植面積下降,導致全球市場草甘膦原藥需求在2009年下降。產能過剩和需求下降兩大因素導致2009年草甘膦市場價格一路下跌,市場低迷。在草甘膦低價運行狀態下,國內大部分沒有完整產業鏈支撐、技術優勢不明顯、能耗成本偏高的草甘膦原藥生產裝置由于生產成本高于市場價格,長期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目前國內草甘膦行業分化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草甘膦為主導產業,把草甘膦原藥制造作為一項事業來推進擴張的企業;一類是草甘膦只是其眾多農藥品種中的一個品種,上馬草甘膦生產裝置本身是一種投機行為,把草甘膦作為投機型產品。前者企業數不多,但在產業鏈建設、技術進步方面投入較大,經過2009年的逆市而上,依靠技術、資源、產業鏈配套完善體現出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在這場草甘膦行業洗牌中脫穎而出。這類型企業裝置規模都在年產4萬噸草甘膦原藥以上,環保設施完善、管理規范、質量穩定,其特征是即使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仍能保持較高的開工率,是市場價格的主導者。后者裝置規模普遍在年產2萬噸原藥以下,屬于短平快搶市場機遇建起來的裝置,沒有配套的產業鏈,其他配套設施也不完善,成本競爭力較弱,這類企業在目前的競爭環境下是沒有投機空間的。這類草甘膦原藥生產企業數量眾多,目前難以開工,處于觀望狀態,不少生產裝置已改線生產其他農藥原藥品種,退出草甘膦生產行業。
產能向成本優勢企業集中,這也是從國內檸檬酸、維生素C等類似原藥產品的發展進程中看到的必然結果。目前尚能保持較大負荷開工的草甘膦生產企業寥寥無幾,都是國內綜合競爭力排位前列的規模化草甘膦生產企業,這些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等待行業洗牌徹底結束后,其對市場的控制能力加強,發展潛力巨大。
低迷的市場形勢,也加速了國內優勢草甘膦生產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進步。在成本控制方面精耕細作,使國內草甘膦優勢生產企業的總體生產成本有明顯下降,在與國外同行的競爭中占據明顯的成本優勢,使中國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草甘膦原藥制造基地。但中國草甘膦生產企業要真正做大做強,還需要走出國門,把原藥成本優勢轉化為制劑終端市場優勢,打造幾個世界有影響的草甘膦制劑品牌,使中國造草甘膦制劑灑滿世界的每個角落。
業界普遍認為,草甘膦再現2008年暴利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其回歸理性和良性發展軌道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少數幾家優勢生產企業以其遠遠超過其他企業的制造成本優勢完全可以達到抑制市場再度陷入混亂的目的。通過市場價值規律的優化合理配置,給投機者留下的可操作空間越來越小,草甘膦原藥市場出現大起大落現象發生的幾率變小。巨大而穩定的市場需求會給國內大規模化的草甘膦優勢生產企業帶來良好的發展前景,這是草甘膦行業發展軌跡的必然結果,這種格局預計在今年四季度就會完全體現出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