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實行的國家化肥商業淡季儲備制度,到2010年已經走過了六個年頭,它在穩定市場供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今年承儲企業普遍出現淡儲虧損,加之行業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等因素,人們開始心存疑問:六年來,化肥行業從供不應求到產能過剩,淡儲制度還有必要繼續下去嗎?淡儲虧損是不是說明淡儲制度上出現了問題?
本報通過深入采訪,勾勒出了一幅淡儲制度的“前世今生”和未來的“路線圖”。
A:淡儲虧損反映了當前行業的嚴峻形勢
今年的承儲企業普遍遇到巨大的挑戰,他們在市場與責任、制度與虧損之間倍感壓力、備受煎熬。
月初,中國農資流通協會會長會議就把這個現實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議題提交會議討論。會上,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副主任張永埔介紹,黑龍江倍豐農資集團今年承儲了60多萬噸國家級和省級化肥商業儲備。由于今年東北遭遇了倒春寒,化肥銷售時期推遲,企業的相關財務費用增加,加上化肥嚴重供大于求、價格一路下跌,倍豐農資集團僅淡儲一項就背上了七八千萬元的虧損。
今年從整體來看,幾乎所有的化肥淡儲企業都出現承儲虧損。據中國農資流通協會調查顯示,今年春耕異常,占承儲量一半的尿素價格一路下滑,企業價差損失非常大,存儲量越大,損失也越大,很多承儲企業出現了嚴重虧損。淡儲期間,尿素的采購價格為1736元/噸,銷售價格平均為1748元/噸,再加上6個月左右的承儲費用,每噸虧損約在100元左右,800萬噸淡儲中已銷尿素的虧損額達6億多元,余下的已價格倒掛,潛虧12億元。二銨和復合肥也同樣如此,都存在著淡儲肥購銷價格倒掛現象。據初步估算,淡儲企業的整體虧損總額可能超過20億元。
業內人士稱,這些嚴重情況正反映了當前化肥行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它與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農業用肥需求萎縮、價格下跌、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等緊密關聯,今年南北方的災害天氣更使這種困境雪上加霜。
對此,相關人士稱,要把金融危機背景下、異常天氣時淡儲遇到的問題與這項政策本身區別來看。政策的延續性非常重要,只有長期延續下去,才能避免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否則就會嚴重影響農業的發展。當汽車遇到顛簸出現問題時,我們是棄車步行,還是把車維修保養好、小心前行?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一位參與會企業代表的比喻或許比較準確說出了淡儲虧損與淡儲制度的關系。
B:淡儲是收益和責任的對等
過去,曾有人質疑淡儲政策造成了市場上的不公平競爭。然而,2010年風云突變的市場形勢卻告訴人們,淡儲政策不僅可以為承儲的企業帶來6個月的貼息貸款,也可以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顧國新說,商業淡儲制度有一個“商”字在前面,它就有市場風險在里面;但更要擔當一定的社會責任。在2005年《化肥淡季商業儲備管理辦法補充規定》淡儲考核指標中規定:在《淡季商業儲備化肥管理辦法》考核指標基礎上,增加一項淡儲庫存考核指標,即:在淡儲期的后2個月中至少有一個月的月末淡儲化肥庫存量要高于淡儲任務量。可以看出來,承儲企業要想獲得國家的利息補貼,就需要在化肥旺季到來之前儲備相應的化肥在指定倉庫里面,如果承儲企業因為市場風險而不愿意承擔相應的責任,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多年來在國家化肥淡儲中一直拔得頭籌的中國農資集團,將淡儲的風險和企業的責任看得都很清楚。中國農資集團公司監事會主席李憲賓說:淡儲制度的推出就是要消除農民用肥的隱憂,所謂養兵與用兵的關系大家都知道,我們是骨干企業、龍頭企業,這個責任我們不擔誰擔?
C:產能過剩時期還需不需要淡儲?
從2004年開始實施化肥商業淡季儲備以來,不管是淡儲規模還是承儲企業數量,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已從2004年底的615萬噸增加到今年的1600萬噸,承儲企業從最初的20余家擴大到90余家,覆蓋了全國29個省、市、區。
淡儲制度出臺時,中國化肥行業還處在供不應求的時代。如今,中國化肥行業在這六年中實現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進入了“過剩”狀況。有人提出,既然是市場經濟,產能處于過剩時期,企業又是逐利的,所以不用國家商業淡儲,自然有企業進行儲備。那么,淡儲制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這是業內普遍存在的一個疑問。
一位曾經在淡儲小組工作過的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樣的看法顯然只看到了現在,而沒有看到將來經濟的發展與變化。他說,目前的過剩只能被稱為階段性的過剩,不管是根據經濟的發展規律,還是隨著國家對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的加大,化肥行業的供需終將回到相對平衡的狀態。他告訴記者,國家對于落后產能的淘汰決心還是很大的,以后對于企業的節能和環保指標要求會逐漸提高,尤其國家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限制資源性產品出口的政策會長期維持下去;而我國化肥生產企業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生產企業比較多,生產能力參差不齊,這樣大批落后產能因此會退出市場,國內的供需會逐漸找到一個平衡點,并將成為常態。因此,從中長期來看,淡儲的作用在于維持化肥行業長期的穩定發展,以防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安全畢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所以,化肥淡季儲備始終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沒有企業承擔淡儲任務,即使在產能過剩的時期,也有可能存在供應不足的現象。”化肥企業界一位人士分析道:在農資行業,買漲不買跌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對后市的預測很容易出現悲觀情緒,造成經銷商備貨積極性下降的現象,而用肥旺季往往時間非常短,如果沒有淡儲企業提前進行儲備,很容易出現區域化肥供不應求的現象,導致化肥價格上漲,損害農民的利益。
一位業界分析人士說得更加透徹:從市場經濟的監管角度看,在國家放開化肥價格直接管制之后,淡儲就成了最為有效的間接調控手段。這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規則的,是一種進步的制度。此外,從中國化肥資源和產業布局固有的特點看,我國化肥大型化肥生產企業大多數分布在西南、西北農業經濟欠發達地區,而用肥大省又分布在華東、華北、中南地區;加之,國內鐵路運輸緊張,只能滿足國內貨物運輸的45%左右。所以要想滿足淡季市場供應,實現化肥常年生產與農業季節供應的有效對接,必須提前做好儲備。這也是中國化肥淡儲產生的“國情”。
在2009年9月召開的淡儲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對淡儲的功能做了很好的總結:一是銜接了化肥產銷,緩解了常年生產、季節使用的矛盾;二是增強了調控能力,成為政府穩定化肥市場和價格的重要手段;三是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培育了一批穩定成熟的經營企業;四是促進了工商聯營,支持了化肥生產企業發展;五是促進了改革深化,為放開化肥價格和經營創造了條件。
國家發改委一名官員說:正是植根于中國農業的需要和化肥行業的特點,化肥商業淡儲才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需要面前,淡儲制度表現出不同的作用。目前行業產能暫時處于過剩時期,雖然保證供應的作用相對淡化了一些,但在扶持大企業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較為明顯的體現了出來。比較明顯的就是最近兩年,由于生產企業也參與到了化肥淡儲當中,銷售壓力比較大時,對這些參與淡儲的生產企業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緩解了庫存壓力。因此,無論是從農資行業的角度,還是從農業、農民的角度出發,化肥淡儲制度仍是一項好制度,還遠沒有到“淡出”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