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調價的通知已發布一月有余,各地具體的漲價措施也已陸續出臺。據相關部門的解釋,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中國的天然氣價格無論是與國際市場價格相比,還是與等熱值的其他能源價格相比都相對偏低,因此影響了國內油氣企業對天然氣勘探與開采的積極性。言外之意,只有提價油氣企業才能提高油氣產量,緩解中國油氣供應緊張的矛盾。這就難怪一旦國內出現“油荒”、“氣荒”,社會就會出現油氣集團是在“逼宮漲價”的傳聞。
巧合得很,就在發改委發布關于提高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通知的前一天,也就是5月31日,英國《金融時報》發布全球五百強企業排名,中石油以3293億美元超越美國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而在與《金融時報》并稱為全球權威企業排名的《財富》英文網發布了 2010年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其中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分別位列第七和第十。
這也不能不使人們質疑,中國油氣資源的開發是否真差錢?回想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王鐵人為代表的中國石油工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陸續開發出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特大油田,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與當時相比,目前油氣開采行業的條件已好到天上去了。油氣行業憑借國家賦予的壟斷地位輕而易舉獲取高額利潤,并將其轉化為員工的收入和福利。而這些過高收入與員工的勞動貢獻和企業的真實業績并不相符。更使人不能容忍的是自稱是共和國“長子”、受賄近2億元的原中石化老總陳同海每月用于公款交際竟然高達120萬元;一些油氣單位憑著雄厚的實力“不務正業”,涉足房地產開發,屢獲“地王”,助推房價上漲……林林總總的表現,能說國內天然氣開發資金短缺嗎?
而天然氣調價,受害最大的是工業用氣單位,尤其是已處于虧損邊緣的化肥企業。回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天然氣大規模開發的初期,天然氣產量因需求不足而難以消化,使許多氣井不得不封存或將開采出的天然氣白白放空燒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時在氣源地花巨資引進建設了十多套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大型氮肥裝置。這些裝置水平優良,能耗低,規模大,形成優勢產能,帶動了氮肥產業的技術進步,有效提升了中國氮肥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時至今日,民用成為天然氣應用的最大市場,天然氣發展和房地產開發一唱一和,有關政策更不顧供應能力,盲目擴大天然氣應用范圍,使得國內天然氣需求量的漲幅遠大于產量的增長,天然氣也就成了稀缺資源,這也直接影響到氮肥的原料供應。
目前氣頭氮肥企業雖然享受優惠氣價,但受量缺價漲的影響,已處于保本微利。如果這次氣價再漲,更使中國氮肥產業雪上加霜。以川化股份、瀘天化為例,按照氣價上漲0.23元/立方米,這將影響川化股份2010年凈利潤1億元左右,影響瀘天化凈利潤約1.6億元。漲價對四川全省化肥行業的總體影響將超過8億元——去年,該行業利潤總額僅為9億元左右。而這次調價,只是第一次。 而按全國5月份月產天然氣74.6億立方米計,這次漲價1個月油氣集團就能增加收入23億多元。
這一漲一落正好顯示了十幾年來經濟學界經常提及的“馬太效應”。它來源于《圣經》中的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此術語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經濟學界用它提醒決策者,以避免貧富差距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