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7月,玉米完成播種,水稻結束追肥,化肥銷售進入淡季。但對于國內的氮肥生產企業來說,從去年至今可能一直就沒旺起來過。天然氣漲價、煤炭漲價、國際尿素價格偏低……諸多不斷變化的外界因素接連挑戰著國內氮肥企業的生存底線。
煤頭的虧,氣頭的也虧
煤頭化肥企業生產成本上漲壓力大,企業經營面臨挑戰。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西部乃至全國現代煤化工龍頭企業,采用的先進合成氨、尿素技術,多年來保持了較好盈利。甚至在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該公司依然保持盈利。但今年以來,卻月月都在虧損。“公司主打產品尿素國內市場產能嚴重過剩,且仍有新增產能不斷釋放,打壓產品價格持續走低。目前,尿素出廠價已經跌破1600元/噸,部分省份甚至已經低于1500元/噸,比去年同期低100多元/噸。”渭化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尹潤生說,而且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今年以來,全國煤炭價格發力上漲,以渭化集團所用甘肅化亭原料煤和陜西黃陵燃料煤為例,前者由去年的455元/噸漲至目前的570元/噸,后者由去年的490元/噸漲至目前的610元/噸,分別上漲了25.3%和24.5%。相當于噸尿素成本增加170元。產品價格與成本的嚴重倒掛,導致企業雖然想盡辦法節本降耗,但上半年依然出現較大虧損。再者,出口關稅高,加劇了企業的負擔。前期因為我國實施110%的旺季高關稅,化肥根本無法出口。7月1日以后雖然將尿素出口關稅降至7%,但目前國際尿素價格偏低,與國內出廠價1350元~1400元/噸相當,同樣難以出口。
而氣頭化肥企業經營狀態不佳,與天然氣調價也不無關系。四川化工控股集團副總經理陳曉軍表示,6月1日起工業用天然氣平均上漲0.23元/立方米(加上管輸費漲價和上浮10%的因素,部分企業實際漲幅將在0.4元/立方米左右)后,氣頭尿素生產企業成本每噸上漲180~280元。雖然當前因全國氣頭尿素裝置產能只占總產能的27%,加之市場需求平淡,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未能撬動低位運行的尿素市場行情,但天然氣價格的大幅度上調實實在在地使氣頭裝置成本大幅上升,使幾乎所有氣頭尿素企業陷入虧損境地。
指望國際市場早回暖
面對氮肥企業的慘淡狀況,尹潤生認為,這說明中國經濟總體雖已觸底回暖,但化工行業并未復蘇。相反,由于石油、煤炭、天然氣、塑料原料等行業復蘇較快,其價格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走高,反而加劇了下游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企業的負擔。加之相關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使得化工行業的復蘇之路還較漫長。甚至可以說,今年才是金融危機以來,絕大多數化工企業最艱難的一年,金融危機對化工企業的考驗才真正開始。
談到氮肥企業回暖的契機,山東魯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李保泉寄希望于出口。從出口形勢分析,今年下半年國際尿素需求明顯回升,預計8~9月份國際尿素市場將逐漸好轉。但由于目前港口有約150萬噸尿素等待7月1日后淡季關稅窗口期出口,屆時氮肥企業能否搭上國際市場回暖這班船,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尿素后期市場走勢,也關系到今年下半年整個化肥行業的提振。
“產能依然過剩,庫存居高不下,因此指望化肥市場馬上實現行情大逆轉是不現實的。估計七八月份化肥市場在關稅下降和夏玉米用肥旺季來臨的利好作用下,化肥一路下跌的行情將會逐漸過渡到低位止跌企穩、小幅震蕩回升行情。”浙江晉巨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歐曉明說。
長遠看,國家政策是天
在當前情況下,眾多氮肥企業均表示,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難以支撐,國家必須靈活調整相關政策,拉企業一把,才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尹潤生提出,第一,針對化肥產品已經完全市場化,而煤炭、天然氣、石油仍被少數企業控制,使得化肥企業在與壟斷行業、壟斷企業定價談判時,始終處于劣勢地位的實際情況。他建議國家對煤炭價格的漲跌實施干預政策,設定年內最大漲幅。第二,盡快出臺并實施嚴格的化肥行業準入制度,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建立和完善落后產能淘汰與退出機制。實施總量控制,遵循“等量置換、資源就近”的原則,核準新建項目,從源頭上遏制重復建設和產能盲目擴張。第三,根據國際化肥市場走勢,靈活調整化肥出口關稅,使企業能通過適當出口,減輕庫存、銷售和流動資金壓力,維持正常生產和盈利,逐步擺脫困境。
作為河南省的知名化肥企業,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在新加坡、香港兩地上市的化肥企業。該企業走的是競爭居優、技術創新之路。通過發揮技術優勢,研究原有裝置各系統影響消耗指標的因素,找到了問題突破口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但同時,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的有關負責人也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推進化肥行業的發展。一是出臺鼓勵化肥產業規模化的相關政策,產業發展規劃中重點保護優勢企業。二是嚴格審批新上項目。控制小規模項目重復擴大規模的審批,制定新上項目規模、技術工藝、環保評估標準,提高節能環保準入門檻。考慮地區因素,鼓勵基礎化肥產能向原料產地集中,對于非原料產地新建、擴建尿素產能從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