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化肥產業進入產能過剩時代,“化肥出口”就成為行業發展中的一個關鍵詞。在國內化肥市場苦度嚴冬的當下,化肥出口成為緩解壓力甚至拯救行業的一個突破口,許多企業認為化肥出口是無奈之舉,然而,作為資源性產品,國家的化肥出口政策越收越緊,有政府官員表示,中國化肥寄望于出口本身就是在走入迷途,如果還不能迷途知返,化肥行業將為自己的出口沖動埋單。
A:化肥出口成為救市稻草?
寒冷的市場讓許多化肥企業陷入漫長的“掙扎期”,出口成為許多企業共同關注的方向。尿素一直是化肥出口的大頭,而今年尿素行業的形勢更加復雜嚴峻。
據了解,上半年我國氮肥企業多數處于虧損狀態,部分企業面臨破產的尷尬。據中國氮肥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長期停車和破產轉產企業尿素產能超過300萬噸。當前停車的尿素企業達45家,全行業裝置開工率只有 75%左右。西南地區4套大型氣頭尿素裝置(年尿素生產能力約300萬噸),也已經停車。但和上述情況形成對比的是,近年來化肥行業擴張的產能已經開始投產,僅氮肥2005-2009年就新增尿素產能1700多萬噸,正在改擴建的產能還有近1000萬噸。
從6月1日起,工業用天然氣平均上漲0.23元/立方米后,氣頭尿素生產企業尿素成本上漲180-280元/噸。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未能撬動低位運行的尿素市場行情,但天然氣價格上調卻實實在在地導致氣頭裝置成本大幅上升,幾乎所有氣頭尿素企業都陷入虧損境地。
化肥出口已經成為目前化肥行業保持產需平衡的重要依賴。從“用肥旺季”到“用肥淡季”,國產化肥向港口集中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歇。據了解,目前有近150萬噸的尿素產品等待出口,其中國內港口保稅區外約有120多萬噸,保稅區內約20萬噸。磷酸二銨市場最大的利好也是出口市場,目前各大企業仍然在以向港口發貨為主,僅防城港和湛江港的二銨庫存量就達80萬噸。按照氮肥行業的最新估計,今年全年尿素出口量或將超過500萬噸。
專家指出,2009年是化肥行業近年來最艱難的一年,企業寄望于出口是本能需求,但出口真的能夠拯救化肥產業的未來嗎?
B:化肥出口大門將越關越緊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不斷加深,國家對于化肥產業的政策也在加快調整,政府認為化肥出口不能最終化解產業內部問題,從長遠角度看,化肥出口政策將會不斷收緊。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2010年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并要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化肥作為典型“兩高一資”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消化國內過剩產能顯然不符合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氮肥市場信息會商會上,會議建議:鑒于目前國際尿素價格較低,為通過適量出口穩定國內市場,建議申請取消現行的尿素產品淡季7%出口關稅。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巨大壓力,企業出口是迫不得已之舉,雖然協會積極努力向政府部門爭取相關政策,但是出口政策要做大的改變看來很艱難。
在日前召開的一次農資行業會議上,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官員明確表示,化肥企業不能對出口政策再抱僥幸心理,作為“兩高一資”產品,從資源、環保等各方面政府都非常重視,國家對化肥產能過剩問題將強力整治,化肥出口大門也將越關越緊。
業內專家指出,化肥事關農業大局,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除了從企業自身出發,還要站在國家長遠利益的高度,關注化肥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要理性面對產業的諸多問題,不論多么復雜的矛盾,最終必須在政策調控上找到平衡點。
C:要從根本上解決產業深層問題
化肥作為資源性產品一直受到國家嚴格監管,但是近年來化肥出口始終沒有停下腳步。據統計,2005年中國化肥出口總量為469萬噸,2007化肥出口總量為1381萬噸,2009年我國累計出口化肥882萬噸。在這些數字背后是我國化肥產能的飛速增長,同時,也引發了資源的持續外流。
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全表示,化肥行業已經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出口上了,首先從國家層面不愿意看到資源性產品大舉外流,所以政策上不會對化肥出口給予支持;其次全球化肥產能過剩,國內化肥生產沒有成本優勢,放開出口也未必能出得去。他認為,解決中國化肥產業當前的困境,只有一條路,就是加快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努力實現總量平衡。
“從目前的行業現實來看,企業生存是第一位,利益沖動根本不存在,出口只是為了產能分流。” 四川美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生華如是說。謝生華分析,天然氣漲價已經把尿素生產成本每噸抬升兩百多元,高成本已經讓企業在國內國外市場沒有什么利潤可言,出口只是想通過國外市場實現產能分流,這是不得已之舉。
國家發改委官員表示,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化肥產業的深層次問題,僅僅把希望寄托在國外市場,中國不僅有可能淪為世界化肥工廠,而且中國化肥產業的發展矛盾將會越積越深。
專家指出,中國曾經成為世界電子工廠、世界玩具工廠,這些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口大國的就業問題,但是,如果中國化肥產業過度發展最終淪為世界化肥工廠,用高耗能、高污染來換取外匯換取GDP,這不僅是國家極力反對的,也是每一位中國公民不愿看到的。我國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國內企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中國農業生產的需求已經很不容易,這已經是中國對世界很大的貢獻,中國不能也沒有能力再來成為世界化肥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