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獲悉,“十二五”期間,國產鉀肥產量可基本滿足國內需求的下限水平,中國鉀肥進口過半的日子將會結束。這是近日鉀鹽(肥)分會與青海鹽湖集團等國內幾家主要鉀肥生產企業,對行業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后做出的判斷。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會長李剛告訴CCIN記者,近日他們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農業部等部委和主要生產企業的有關負責人,對行業 “十二五”發展規劃進行了研究分析后認為,隨著國家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扶持骨干企業政策的實施,“十二五”時期青海鹽湖集團將增加100萬噸的年產量,達到350萬噸的產能規模。同時青海其他鉀肥廠的產能將超過200萬噸,新疆羅布泊二期工程建成產能將達到300萬噸。再加上海水鉀、云南固體鉀、境外鉀肥企業及不溶性鉀資源的開發,預計今后5年內我國鉀肥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實物量左右,年產量將會根據市場情況保持在600萬~800萬噸實物量。再看國內市場需求情況,“十二五”時期,預計我國氯化鉀、硫酸鉀及硫酸鉀鎂肥等鉀肥產品年消費量預計為800萬~1000萬噸實物量。因此,在“十二五”時期,中國自產鉀肥可基本滿足國內鉀肥需求的下限水平。從長期來看,只要中國將實際自給率長期提高并保持在80%以上,就可以防范國際鉀肥資源壟斷可能帶來的風險。
據了解,為推動“十二五”時期鉀肥工業發展,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國內企業的整合力度,提升我國鉀肥自主保障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近日公布的全國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報告也證實,我國鉀鹽預測資源量至少是已查明資源儲量的2~3倍,主要分布于新疆庫車地區、鄂爾多斯盆地、柴達木盆地西部、羅布泊地區、藏北地區、四川、云南等區域。同時,支持企業獲取境外鉀鹽資源及鉀肥基地建設的新政策也在規劃制訂中,國家將給予企業進出口許可、關稅、融資等方面的扶持,把現有境外鉀鹽資源項目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