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磷復肥雙交會上,各路廠家紛紛亮出了自己的當家產品。無論是傳統大廠還是新銳企業,為了在市場上立穩腳跟,打下江山,都將最好的產品拿來展示。
在展會上記者發現,即便肥料產品琳瑯滿目,精華薈萃,但最吸引觀眾眼球的,依然還是含量高、質量好的產品。同時,展會上的各路產品也凸顯了肥市的幾個發展趨勢。
趨勢一:含量越來越高
曾幾何時,生產出3個15含量的復合肥曾是不少廠家的目標。但是時過境遷,目前3個15甚至已經有些落伍。展會上,3個17、3個18甚至3個21的肥料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雖然也曾經有專家呼吁,給作物施肥時應該注意養分的合理搭配,氮磷鉀的含量過于均衡,不僅會導致浪費,也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吸收。但是,這些聲音的出現難以阻擋肥料產品向高含量發展的趨勢。
對此,不少經銷商認為,肥料的含量越來越高對于農民可以說是一件好事,能夠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產品。但是廠家為了節約成本,沒有花精力去研究養分的搭配,配方肥越來越少,3個18的肥料大行于市,這種現象很難令人樂觀。
而一些廠家負責人說,生產這些高濃度肥料也是迫不得已。“市場上廠家那么多,你不做的話別人也會做,相當于放棄了這塊市場。”而且他認為,農民現在對養分合理搭配的認識度并不是太高,含量越高的肥料越好賣。
更有業內人士表示,拋開這種趨勢是好是壞不談,這類產品質量是否真正令人放心也很難說。雖然產品的包裝袋上標明有這么高的含量,但具有過硬技術生產3個17復合肥的廠家其實并不多,更何況3個21了。據介紹,含量越高的肥料,其粒度、飽和度、外觀等都會受到影響,一些廠家采用先進的螯合等技術才能生產。目前大部分標稱有那么多含量的肥料都會偷工減料,所以農民在購買肥料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盡量購買有保證的大廠家出產的產品,不要一味的追求便宜。
趨勢二:廠家爭相“玩概念”
一些廠家為了占領市場,大打概念牌,于是五花八門各色肥料也在展會上“爭奇斗艷”。
在展會上走一圈下來,連不少肥料界的資深人士也大嘆自己“已經落伍了”,不少之前根本沒聽過的名詞在展會上紛紛出現。
“甲殼素肥料”、“生態型肥料”、“氨化造粒”、“高塔聚能肥”……諸如此類的新概念叫人一頭霧水,記者詢問了一家企業的展位負責人何謂“生態型肥料”,他的解釋無非“能促進作物吸收、有利于土壤環保”等空洞之詞,最后給了記者一個電話,聲稱是權威農業專家,具體可打電話咨詢。
更有甚者,一些肥料廠家還聲稱自己的肥料添加了一些“獨家研制的有機成分”,能夠起到“抗病”、“催花”等效果。這些噱頭還真的起到了不一般的效果,不少經銷商都為之所吸引,在展位面前駐足良久。
據專業人士介紹,不可否認的是目前肥料生產技術與日俱新,不少廠家靠強大的研發能力結合自身的努力生產了不少新產品,推動了我國肥料產業的進步。但是也有些廠家未免有投機取巧的嫌疑,在復合肥中添加少量有機成分,便改頭換面成了新型技術,這對市場有害無益,同時也難以在市場上長久立足。
趨勢三:“假洋肥”已難立足
令人可喜的是,本次展會上,前幾年大行其道的“假洋肥”已經逐步退出了舞臺,國產高檔肥反而更受追捧。
一位企業負責人回憶,在“假洋肥”興盛猖獗的年代,一旦有類似的農資展會,這些產品便會紛紛冒出頭來,“引進美國生產技術”、“挪威熔溶噴漿技術”等尤其醒目,甚至還有在包裝上直接標明“某國某廠生產”,但是三證、批號等皆不具備。
“現在形勢不同了。”他表示,由于國內肥料生產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這些“假洋肥”、已經沒有市場,造假成本太大,利潤不高,已經少人追捧,反而國內不少有口碑、市場反響不錯的產品“被山寨”的現象越來越多。
記者在展館現場發現,“假洋肥”的現象確實已經很少,但是諸如“開創國內復合肥新時代”、“做緩控釋肥行業領先者”、“中國氨化造粒引領者”、“中國大型內質緩釋肥”等標語卻俯拾皆是。
一些大型肥料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我國的肥料產業發展靠的是腳踏實地的企業推動發展的,但是離不開消費者的支持,所以希望農民能夠提高認識,不要被一些自稱“掌握領先技術”的山寨廠家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