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農用殺蟲劑使用量最多的作物,占農藥使用總量的比重達37%左右,占農用殺蟲劑使用量比重達60%左右。噻嗪酮(又名撲虱靈、優樂得)在眾多水稻殺蟲劑品種中脫穎而出,被各地植保站和農民作為防治稻飛虱的首選長效藥劑。
噻嗪酮對稻飛虱表現為高效、長效,畝用30克防治一次,并對稻田天敵蜜蜂和家蠶比較安全,有利于發揮自然天敵因素對褐飛虱起到控制作用。目前全國噻嗪酮原藥總產能8000噸/年左右,原藥實際總產量4500噸/年。隨著甲胺磷等高毒農藥在水稻上的禁用以及褐飛虱的防治暫停使用吡蟲啉,使得新型、高效、低毒的噻嗪酮作為替代品種后使用量大增。今年預計國內對噻嗪酮制劑的需求量在5000噸左右,略高于去年同期。目前噻嗪酮出口形勢看好,自5月中旬以后,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緬甸等周邊國家灰飛虱和稻飛虱相繼大范圍發生,噻嗪酮的出口量高于去年同期。江蘇安邦、連云港市金囤農化、江蘇健谷化工生產的噻嗪酮3/4已出口。噻嗪酮主要原料黃磷由于電荒,目前均價已在上升,并且貨源短缺,制約了噻嗪酮原藥的產量。目前噻嗪酮原藥37000元/噸,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2000元/噸左右,同比都有10%左右的漲幅,預計到用藥旺季的7、8月份價格還會攀升。
目前在水稻殺蟲劑市場洋貨還未秧及到防治稻飛虱的本土品種,噻嗪酮、吡蚜酮、異丙威、醚菊酯這些防治稻飛虱效果很好的國貨在市場仍然堅挺。今年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幾個水稻大省在水稻殺蟲劑上主推4個產品,即防治二、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是國外的康寬和稻騰,防治稻飛虱是國內的吡蚜酮和噻嗪酮。
稻飛虱自2005年以來每年都很嚴重,如2010年稻飛虱在長江以南大部稻區偏重至大發生,發生面積4.2億畝次。特別是今年水稻遷飛性害蟲越冬基數高于前幾年,這些害蟲的防治使噻嗪酮成為用量持續上升的品種。浙江、湖北、海南等省植保站認為,噻嗪酮不僅對稻飛虱低齡若蟲有較好的控制作用,還可有效減少下一代成蟲的產卵量,可作為防治稻飛虱的首選藥劑。今年自5月下旬以來,江蘇、安徽、浙江等省灰飛虱大量從麥田向稻田轉移,僅江蘇省發生面積就達103萬畝。作為防治灰飛虱主導產品之一的噻嗪酮馬上銷量上升,發揮了防治灰飛虱的主導品種作用。進入6月份以來,稻飛虱在華南、江南和西南稻區明顯增加,全國累計發生面積2315萬畝次,拉動了對噻嗪酮的需求。噻嗪酮對稻飛虱防治有很好的效果,藥效在30天以上,質量穩定。
噻嗪酮、丙溴磷和辛硫磷復配或噻嗪酮和毒死蜱、敵敵畏、異丙威等復配在稻飛虱暴發時可以控制住,畝用藥成本12元/次。褐飛虱暴發時,卵期采用噻嗪酮防治效果優異。白背飛虱暴發時也可以用噻嗪酮和毒死蜱、敵敵畏、丙溴磷、辛硫磷、異丙威等復配。近幾年全國農技推廣總站擬定的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方案中,重點推廣噻嗪酮(撲虱靈)、吡蚜酮等藥劑防治稻飛虱技術。廣大農民已把噻嗪酮作為防治稻飛虱的克星。據專家測算,水稻用藥時間基本上每年都是不變的,每年用藥9次左右。由于長期廣泛單一使用噻嗪酮防治稻飛虱和其他害蟲,褐飛虱已對其產生了中抗水平以下的抗性。因此要合理使用噻嗪酮,交替和輪換用藥,延緩水稻害蟲對其產生抗性,使噻嗪酮在稻飛虱的防治中效果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