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債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大宗商品連著坐了幾天"過山車"。在經歷一輪暴跌后,近兩日,國內、外期市都出現了強力反彈。但為何硫磺價格持續穩定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看法:
大宗商品(BulkStock)是指可進入流通領域,但非零售環節,具有商品屬性用于工農業生產與消費使用的大批量買賣的物質商品。在金融投資市場,大宗商品指同質化、可交易、被廣泛作為工業基礎原材料的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屬、農產品、鐵礦石、煤炭等。包括3個類別,即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產品。
在成熟市場中,資本對于超額利潤的本能追逐是不遺余力的,無論是原油,還是硫磺,甚至大多數的大宗商品都形成共同漲跌的局面。
由于超調作用的存在,商品表現出漲跌的同期相關性,事實上齊漲齊跌的商品之間未必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系。
通過將原油與硫磺價格曲線對比可知,硫磺與原油之間的關聯性逐漸減小,正是投機行為減弱帶來的必然結果,隆眾張茂晶認為正因為此種現象,導致沒有大量資本的進入硫磺市場難以活躍,上半年至今游資減少導致硫磺貿易商中傳導的"接力棒"停滯。也是硫磺自身供需狀況在超調作用減弱之后顯現出來的反映。這也是在此輪大宗商品波動中,硫磺-硫酸-化肥產業鏈價格穩定的因素之一。
筆者認為在農產品剛性需求下其消費量不會因為各類新金融危機的發生而減少,因此農產品總體供需基本狀況決定了農產品基礎價格的安全性,相應的硫磺-硫酸-化肥產業鏈在農產品不發生劇烈波動前提下三季度也將在合理范圍內波動(硫磺1600-2000元/噸;硫酸400-700元/噸;尿素2100-2400元/噸;磷酸一銨2750-3000;磷酸二銨3200-3350;氯化鉀3100-3500;硫酸鉀3650-4000;復合肥45%S2650-3100)。
題外:硫磺不跌的供應原因?
業內尚未進場人士希望硫磺市場有技術性回調,國內生產企業采購減弱,但為什么硫磺市場就是維持在1800元/噸附近呢?筆者認為原因很簡單,就是國際市場硫磺價格未有明顯下滑。盡管中國硫磺市場的消費量幾乎可以決定國際硫磺市場的走向,但國內企業的分散采購模式,加之適合大量游資的介入,無法有效控制國內硫磺到岸成本。
當前外商的策略依然沒有改變:吹泡泡,但08年是吹中國這一個泡泡,所以泡沫很快破裂。當前策略為,均衡4-5個泡泡(中國、巴西、印度、北非、其他新興市場等),統一協調。此種模式可以維持的情況下,國際供需短期內可以達到平衡,也是硫磺不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