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業部首次將緩控釋肥作為主推技術,號召全國23個省份同時推廣。與此同時,在近期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水溶性肥料高峰論壇上,主辦方高調宣布,國家正在醞釀出臺水溶性肥料行業標準。這標志著不管是緩控釋肥,還是水溶肥,其發展都將在“十二五”期間全面提速。
然而,同以節肥為目的的新型肥料,兩者卻有著很大差別。有專家認為,緩控釋肥節肥省工,是未來肥料的主流。但也有許多業內人士反駁,相比受環境影響大、釋放不易控制的緩控釋肥,水溶肥便于操作、容易調控,后者才是農民真正需要的產品。究竟誰才是未來市場的主流?南方農村報記者對此專門采訪了相關的行業專家。
農業部主推(tui)緩控(kong)釋肥
在山東農業大學張民教授看來,緩控釋肥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肥料。不僅有“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6家企業、4個高校、10家科研機構組成)和“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保駕,重要的是得到了國家的護航。
“這從連年的官方文件和科研項目可見一斑。”張介紹,2006年,科技部首次將緩控釋肥的研究和產業化應用列為重點和優先支持的項目,寫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發展緩控釋肥”;2008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直接向各省下發《關于做好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工作的通知》,將緩控釋肥上升到實踐階段。
“到2011年,力度繼續加大。”張繼續說,先是科技部將緩控釋肥列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發改委將其納入優先發展產業;接著是農業部將其納入農業主推技術,號召各地開展示范展示和培訓。
“這背后是強大的經費支持。”張介紹,從國家自然科學資金,到國家十二五支撐計劃,再到農業部、科技部轉化項目,緩控釋肥每年都有相關支持,經費在1億元以上。
受益于此,緩控釋肥示范推廣迅速擴張,范圍已從2008年的5個省、6種作物、37個縣,擴大至2011年的23個省、35種作物、72個縣。
不過,相比之下,同時期興起的水溶肥,雖同為節肥產品,卻沒那么“好命”。“可以說是舉步維艱。”華南農業大學水肥一體化專家張承林感嘆,水溶肥能提高肥效,能省肥、省工、增產,但受制于需要借助滴灌或滲灌來完成施肥,在國家沒有足夠投入和重視度遠遠不夠的情況下,發展緩慢。“目前僅有一些有膽識的農企老板和個別有意識的地方政府重視。”
水(shui)溶肥料更容易調控
“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水溶肥更靠譜。”中科院研究員石元亮認為,緩控釋肥發展表面風光,實際困難重重。他說,國內緩控釋肥技術來自國外,但是在產品工藝以及技術層面上差距卻不是一點點。他舉例,比如由于技術上存在制孔技術差,導致不能陸續釋放的問題。即便是號稱“技術上早已成熟”的包硫尿素,不少產品也存在包裹不嚴密有裂縫的現象。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陳清教授持相同觀點。他揭露稱,受土壤pH值、微生物活動、土壤中水分含量、土壤類型等許多外界因素影響,目前國內緩釋肥還不能很好地控制釋放速率、方式和持續時間。即便是其高級形式的控釋肥,釋放速度因受土壤溫度影響,同樣做不到完全可控。換句話說,緩控釋肥是事先設計好釋放時間的肥料,而這往往與實際生產不相吻合,甚至可能出入很大。比如,設計好是15天釋放,但最終并沒有釋放;或者15天后,由于低溫,作物沒長好,即使肥釋放了,也不是作物剛好需要的。“這種釋放不均勻,或者釋放速度和作物營養需求不完全同步,甚至后期出現脫肥的情況,成為緩控釋肥最大的缺陷。”陳說。
“水溶肥相比之下,在操作上就簡單了。”陳清介紹,借助水肥一體化設施,水溶肥噴施很省力,調節方便。更重要的是,水溶肥施肥一般是浸根,做到少施、多次、不浪費。但緩控釋肥很多時候不是浸根,它是全程撒施或者溝施,這樣植物吸收不夠及時,容易導致肥效跟不上。
張民承認,由于我國緩控釋肥產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許多沒有緩控釋效果的肥料,也被冠以“緩控釋肥料”在市場上銷售,嚴重地損害了消費者的信心和利益,影響了緩控釋肥的名譽,“但緩控釋肥作為基肥一次施用,可以滿足作物整個生育期需要,不會出現脫肥現象。”
各有專長(chang)不可(ke)替代
同為節肥產品,但特點差異明顯,這注定它們有不同的市場區域。張承林說,水溶肥最大的優點是,借助水肥一體化設施,能夠更好地提高肥效,特別是在了解作物整個生長需肥特點的情況下,水溶肥的作用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管道施用,不用到田間對每株作物施肥,因此大省勞力;隨水施用,促進了養分的移動和吸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結果是施肥量顯著減少,節省肥料成本;還有就是吸收快,滿足類似蔬菜等追肥頻繁的作物需要,從而受到菜農追捧。于是,經濟作物區,水肥一體化設施普及區,就成了水溶肥的天下,“目前新疆、內蒙古、海南、廣東等省區,水溶肥就推廣得很好。”張承林說。
而在大水漫灌的地方,水肥一體化設施又不普及,往往就成了緩控釋肥的地盤。陳清說,緩控釋肥以節肥省力的噱頭,在很多地方,確實得到了農民青睞。
在農業部強大推動下,緩控釋肥的市場會越來越大。張民介紹,今年緩控釋肥首次被農業部作為主推技術加以推廣,范圍覆蓋23個省,像湖南、山東、黑龍江等水稻、玉米、小麥種植大省,均已榜上有名,這標志著該肥將面向大田作物,進入大面積推廣應用階段。不過,水溶肥則很難做到這一點。他說,水溶肥的高投入、高技術水平支持和我國農業經營狀況決定了該技術目前還不適合我國大多數農作物大面積應用,“一般僅在各種高新技術示范園能夠發現它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