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參加了某廠家搞得一次秋季化肥座談會,在會議期間,舉辦方工作人員向每一位參會者發放了一本由他們廠自己編印的《農化服務手冊》。小冊子印刷精美,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充實,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作物品種,從如何識別真假化肥開始,到化肥在各種作物上的合理使用,以及使用農藥要注意的一些常見問題,都做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釋說明。該冊子既便于攜帶又極具實用性,筆者一下子就被這本小冊子深深吸引,并暗暗稱好。不過筆者覺得,像這樣精致的小冊子,不僅深受我們各位經銷商的歡迎,如果發到農民朋友手里,他們會更加歡迎和需要。
想想我們農資市場這幾年為什么會這樣混亂,為什么那么多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這里面有廠家、經銷商,還有監管等方面的諸多原因,但這里面也不排除農民因自身素質較低、分辨能力較差等等,都是導致農民上當受騙的重要原因。農民年年購買使用農資,卻年年不懂農資,甚至連最基本的農資知識都不具備,再加上貪便宜心理的作怪,從而為假冒偽劣尋找到了市場的需求點,導致農民屢屢蒙受損失。
還有近年來,農民在使用農資過程中,因違章操作、或使用不當、或用錯對象,造成燒苗、灼傷、甚至導致莊稼死亡,給農民造成減產或絕產的事故發生,更有甚者造成人身傷害這類的惡劣事故等等。如何普及、指導農民科學、正確使用農資產品,成為了擺在廠家、經銷商以及全社會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這應該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
因此,筆者建議,像上文當中提到的這類小冊子,簡易方便、通俗易懂,我們的廠家、經銷商應該將它們發放到真正使用農資產品的農民手中,因為他們太迫切需要這樣的知識了。我們可以利用農民購買農資產品的機會,將這些小冊子之類的好東西,順便贈送給農民。從小處說,這樣做即能普及知識,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技術指導,又能讓農民產生好感,贏得農民對你的信任,自然能增強你產品自身的吸引力,帶來產品的銷量。而從大處說,我們正是通過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逐步提高農民的自身水平,讓他們盡可能多的掌握更多的農資級科普知識,最終達到培育起一個健康農資市場的目的。再往大大處說,這也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
當然,這類工作不能僅限于農資企業、經銷商,我們全社會更應該擔起這樣的重責,惠農政策也不能僅局限在經濟上的補貼,更應該包括對廣大農民進行行之有效的培訓和技術指導。而眼下我們搞得很多所謂的技術指導,包括由政府部門參與的一些推廣項目,但卻始終難以拋開功利的本能,或難以跳出自身利益或小集團利益的圈子,自然難以彰顯出公益的特性。那么,誰應該真正承擔起這一純惠農重擔?廠家、經銷商的力量終歸勢單力薄,國家才是廣大農民最可依賴的主體,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和作為,農業科普知識的普及,對農民技術的指導應該提到一個戰略高度,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