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肥料市場談論最多的話題,莫過于冬儲到底何時才能全面啟動。10月底前廠商博弈,市場僵持不動。步入11月份,生產廠家率先打破沉默,降價、計息保底、買斷等優惠政策相繼出臺,而經銷商方面卻沒有過多回應,觀望情緒依然濃重。表面看來多是因為對肥料后市信心不足,細究其詳,農資行業內的資金沒有流動起來,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細觀今年農資市場,“淡季不淡,旺季平淡”。其深層原因在于:多種農產品滯銷,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熱情,從而導致經銷商備肥停頓。而農民收入減少的現狀,也導致經銷商賒賬回收不力,缺少資金。
產供銷對接的不順暢,不但拖垮了農副業,也拖累了農資行業。農民不買肥,終端經銷商收不上錢就不備肥。受此連帶影響,批發商、生產廠家一層層的資金流盤活不起來,再加上國家宏觀調控,貨幣政策的收緊,多種因素導致目前肥料市場流通不順暢。一位經銷商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以往總說農資行業是賣家市場,其實農民才是市場的主導,廠家和經銷商再怎么降價,提供優惠政策,農民不買單也是白費力。”
今年多種作物因為豐收導致了降價滯銷,“多收了三五斗”本應是件開心事,而豐收帶來的卻是農民增收的難題,農資市場啟動緩慢的尷尬局面。如何能夠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盤活行業內現金流,將是農資行業面臨的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