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有多個農藥品種的專利保護到期。據相關資料顯示,2011-2015年,我國將有46種專利保護農藥陸續到期,其中殺蟲劑14種、殺菌劑16種、除草劑15種、解毒劑1種。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指出,由于新農藥的創制具有周期長、投資大、成功率低等特點,研發風險較大,而且我國農藥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大部分企業都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新農藥的研發,這使得國內農藥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從而制約了我國農藥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農藥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現在我國農藥產能與產量雖然已處于世界前列,但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農藥行業仍然存在產業集中度低、布局分散、生產規模小、科研投入不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現在我國大部分農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僅占銷售收入比例的1%左右。
常軼智認為,由于現階段我國農藥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且短期內難以改變,而合理發展專利到期農藥品種和無專利品種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研發投入和風險,同時也有助于國內農藥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專利保護農藥到期對于我國農藥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
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專利到期產品和非專利農藥產品是農藥的主要市場,約占農藥市場70%的市場份額。2010年全球農藥市場價值大約為441.95億美元,其中專利保護期產品占30%,為 132.59億美元;非專利產品占27.5%,為121.54億美元;原藥專利過期產品占42.5%,為187.8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