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宏坤:今年的“一號文件”鎖定農業科技。毫無疑問,新型肥料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一號文件”要求,要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加強農村沼氣工程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污水、垃圾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而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作為近年來的科技創新產品,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節能、高效、環保等優勢,正擔此重任。
通過解讀“一號文件”,我們認為,肥料生產企業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不再是單邊力量,企業、政府、技術推廣部門、研究機構將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
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閔凡國: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我們化肥生產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消息。今年國家在農業投入、豐收穩產上一定會加大支持力度,化肥生產企業受政策的影響也會迎來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具體到江蘇華昌化工,我們首先一定會保證化肥的穩定供應,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需求,生產出適合當地作物的肥料。其次,我們還會做好農化服務,結合現有施肥技術,根據不同地區勞動力的實際情況,指導農民科學用肥。再次,我們還會進一步提高生產技術,做好環保工作。
重慶萬植巨豐生態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良斌:對化肥企業來說,抓住機遇首先需要擁有核心技術。我們公司一直致力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合作研發微生物肥料技術,現在已獲得重慶市科委的批準,投資2000萬~3000萬元在重慶市建立微生物研發中心,對生物菌產品進行研發、檢測、試驗、示范,主要研發生產高、中、低濃度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和生物有機肥。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新型肥料與傳統肥料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可推動整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國家政策對高新技術加大扶持力度,也有助于新型肥料技術得到大發展。
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勇:作為肥料企業,我們在搞產品創新的同時也需要和國家政策導向相結合。
一是持續加強肥料產品的創新,以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的需要。前期我們公司已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比如抗旱肥料、穩定型肥料、控釋肥料等,這也是公司發展的方向。最近我們又布置了一個新課題,就是未來要瞄準一次性施肥技術,在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因為未來我國肥料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環境友好型的,而且應該施用方便,所以開發一次性施肥技術十分必要。
二是持續加強農化服務工作。作為在全國開展農化服務較早的企業,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積極和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合作,加快新型肥料在各地的推廣和應用。
三是加強與科技創新型的農業企業聯合。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包括種業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化機構科技創新。實際上,與這些企業合作,在施肥技術提高以及新型產品推廣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北京永盛豐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邵珠建:我認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模式將會推動農資運營和種植模式轉變,影響肥料的銷售模式。第一,隨著農民的科技意識逐步提高,農民在選擇肥料時會逐步趨于理性。高品質的肥料將迎來發展機遇,而假冒偽劣產品將會漸漸無機可乘。第二,隨著農民用肥習慣的改變和土地逐步集約化,功能性肥料會在這個改變中成為主角。現在一年幾次大的用肥旺季都有規律,大規模的農田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只要找準市場突破口,功能性專用肥就會找到自己的空間。第三,隨著“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的政策提出,農資行業將會迎來新一輪洗牌,一些污染嚴重、生產效率低的小廠會在這一輪洗牌中被淘汰。
南京百陽墾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朱小敏:與上世紀相比,我國肥料行業實現了精細化、標準化、集約化、設施化,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帶動現代農業走出了新路子。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實施,則預示著肥料業將迎來一次新革命。此外,作為國家農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三強三保”,也給新型化肥企業的發展及產品創新帶來了啟迪,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由過去的一家一戶經營方式,轉變成大規模機械化種植的形式,也帶來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自動化,同時正在促進肥料行業的一系列變革。肥料行業正在向保護資源環境、往生態農業領域發展悄然轉型。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對高效農業和綠色無公害農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將來的農業發展中,環保高效的新型肥料將會備受人們青睞。目前,不管是在政策層面還是實際的市場層面,新型肥料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關注,得到了發展。
以緩控釋肥料為例,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化肥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緩控釋肥料產能已達到240萬噸/年。其中,硫包衣肥料80萬噸,樹脂包衣肥料55萬噸,脲酶抑制劑穩定性肥料50萬噸,“肥包肥”35萬噸,以及脲醛緩釋肥料25萬噸。我國緩控釋肥料的產量達到60萬噸,占世界緩控釋肥料產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