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綠肥是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曾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近20年,受化肥工業快速發展與化肥用量不斷增長的影響,我省綠肥生產和綜合利用迅速滑坡。
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態農業的低碳和有機環保概念興起,特別是我省正全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農田環境和農產品安全問題引起政府高度重視,綠肥作物作為傳統的有機肥源,在我省得以全面恢復生產,重返上升通道。
3月上旬,正值紅花草臨近春耕漚肥時節,記者走訪了農業部門管理者、農業專家和農民,了解我省綠肥生產恢復情況。
回歸:綠肥生產止跌復蘇
綠肥曾經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肥料。我省綠肥種植歷史悠久,目前主要綠肥品種是俗稱紅花草的紫云英,約占我省綠肥種植面積的90%以上。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年種植面積曾經高達2300萬畝,達到總耕地面積的64%。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我省的綠肥生產出現了大的滑坡,到2007年快速下滑至460萬畝。
“大量施用化肥,雖然可促進糧食增產,但過量、不均衡施肥不僅降低農產品品質,還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3月5日,江西省農業廳土壤肥料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邵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我省農村普遍存在盲目施肥現象,農民多掏腰包不說,過剩的肥料還容易造成耕地酸化、板結,地力衰退。如何既少用化肥,又保持農田肥力?種植綠肥無疑是最好的有效途徑。
鑒于綠肥作物在“低碳農業”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針對我國綠肥作物種植面積持續萎縮的局面,農業部等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啟動“土壤有機質提升綠肥項目”、“綠肥示范與推廣項目”、“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項目”,大力推廣綠肥生產。
在國家項目的支持下,我省選取余江、萬年、武寧等19個縣區設立示范基地,每年投入800萬元,推廣紅花草冬閑田種植。省農業科學院的相關科研也緊鑼密鼓地進行。
起初的推廣難度相當大,農民看不見效益不愿種植,寧愿將冬田拋荒。針對此現象,農業部門在示范區實行統一購種,免費發放,并花錢組織專人統一播種和田間管理等,農民只管收獲。
2008年,我省綠肥生產止跌復蘇,全省綠肥種植面積恢復到800萬畝。
“許多示范田由第一年紅花草鮮草幾近絕收,恢復到現在的畝產1500公斤以上,說明土壤有機質已得到顯著提升。”邵華欣慰地告訴記者。
綠肥示范種植最實惠的效果是糧食增產。“種了紅花草后,我家的12畝多稻田,產量由過去畝產3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化肥比過去用得少,省了錢,稻米也更好吃了!”3月6日,記者在萬年縣大源鎮鲇山坂村洪家山小組走訪,老農王觀澤高興地說。
王觀澤說的情況,與專家的研究結論基本吻合。紅花草固氮、吸碳、節能減耗作用顯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資源環境所徐昌旭主任介紹,紅花草能提供大量尿素、鈣鎂磷肥、氯化鉀和有機質,使農作物生產減少30%左右化肥用量;還可以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減少病蟲害,保糧食高產穩產。同時,綠肥是最清潔安全的有機肥,有利于生產無公害農產品。
困難:良種短缺影響推廣
綠肥示范種植的成功,帶動農民紛紛跟進種植。今年,我省綠肥種植面積恢復到980萬畝,比2007年最低谷時,種植面積增加了一倍多。
然而,在專家看來,這些面積還遠遠不夠。我省綠肥生產恢復進展不夠快,原因在于各地普遍遭遇到優質綠肥品種資源短缺,綠肥綜合利用技術跟不上等難題,加之綠肥整體比較效益低,對農民吸引力不強。
缺乏長期穩定的生產用種,是困擾綠肥推廣種植的一個大問題。過去我省綠肥作物種質資源豐富,地方紅花草品種全國最多,現在多數綠肥品種已嚴重退化或消失。同時,種子儲備不足,導致綠肥種子價格高、采購難,既影響了項目的實施,也影響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當前我省推廣種植的紅花草主要是產自余江的著名優良品種“余江大葉籽”,但因該種子一直供不應求,許多示范區不得不采購河南種、安徽種補充。這些外省品種因不適宜我省氣候,開花早、產量低。
綠肥生產及綜合利用技術模式缺乏,也嚴重限制了綠肥對于現代農業應有的貢獻。
徐昌旭告訴記者,綠肥大多種植利用技術及經驗形成于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和當時比較,當前的作物品種、耕種方式、施肥水平及施肥方式等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需要對綠肥種植利用中的關鍵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和集成優化。然而,20世紀90年代后,我省綠肥專業研究中斷近15年,原來省農業科學院、江西農業大學、省紅壤研究所和地市農科所均有專門從事綠肥作物研究的隊伍,現在僅有省農業科學院恢復了專門的綠肥研究室。
“這導致綠肥種質創新停滯,綠肥種類少、品種單一、產量普遍不如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與現代種植制度相匹配的綠肥作物種類和品種難有選擇;綠肥生產利用技術有的已難以適應現代種植制度需要。”徐昌旭對我省綠肥生產現狀不無擔憂。
對策:科研政策雙管齊下
針對綠肥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各地陸續探索出一些好的辦法。其中,具有冬種綠肥傳統的余江縣最為成功。因為是著名的“余江大葉籽”產地,余江的綠肥生產從未間斷。
余江縣農業局副局長方登告訴記者,由于基礎好,余江推廣綠肥生產沒有難度。今年全縣種植紅花草面積20萬畝,達到全縣總耕地面積的65%;留種面積在2.5萬畝以上,農民家家戶戶都有自留種傳統,種子充足有余;同時,還建有2000畝良種繁育基地,對“余江大葉籽”進行提純復壯,更新優化種性。
3月9日,記者來到余江縣平定鄉沙溪村紅花草留種示范基地,紅花草在春雨中顯得格外蔥郁。村支書張文龍告訴記者,村民們從未間斷過種植紅花草和留種。為解決留種與早稻接茬的沖突,他們選擇種植早熟稻,有效地保障了雙季稻不誤農時、不減產。
在萬年,記者了解到,當地許多農民采取紅花草、油菜與肥田蘿卜三花混播方式,破解紅花草種子短缺難題。
我省農業專家經過幾年研究,對解決當前綠肥生產中存在的難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和辦法。徐昌旭認為,綠肥作物種類應根據不同的農業生態區,多樣化合理布局,如在城郊種植豌豆等經濟綠肥,糧食主產區重點發展稻田紅花草。
針對當前紅花草種子供應緊張,他建議采用兩個科屬及以上的綠肥作物混播種植。而在水稻收割時留高茬等措施,則可有效解決機械收割損傷紅花草幼苗問題。
在綠肥作物綜合利用上,徐昌旭主張,重點是就地翻壓作綠肥,同時兼顧蔬菜和飼草等多元化利用,如紅花草用作時令蔬菜、制作花茶等,提高其經濟效益,吸引農民自覺種植。
現代農業不僅呼喚傳統農業精華回歸,更需要其持續穩步發展。到“十二五”中期,我省將把綠肥生產面積恢復到1200萬畝至1500萬畝。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加強基層宣傳和技術推廣,還需重視和加強科研隊伍建設,使綠肥種質創新、以及新種植技術體系的建立駛入“快車道”。同時,政府部門還需加大資金補貼力度和覆蓋面,并可將綠肥納入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和論證的考核指標等,激發廣大更多農民種植綠肥的積極性。如此,我省綠肥生產有望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