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后,“天價蔥”異軍突起,成為了小餐桌上的“大配料”。在CPI節節攀高的年代,每個人都在被迫為通脹買單。近期農產品價格的暴躁上漲,除了種植面積減少、產量降低引發的供求失衡外,由于化肥、人工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種地成本持續增加也是不可忽視原因之一。
自2011年起,化肥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氯化銨價格也是一路上揚,從最初的500—600元/噸,漲至目前的1050-1150元/噸,價格翻番上漲,而且近期仍無松動跡象,探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出口拉動,減緩產能過剩壓力。去年二元肥的火爆拉動了氯化銨的貨緊價揚,2011年氮磷二元肥出口395萬噸、加上氯化銨直接出口52萬噸,相當于氯化銨出口在200萬噸上方,加上國內需求,氯化銨供需面基本平衡甚至造成一段時期內的供應緊張。雖然隨后海關出臺了淡旺季關稅,但是在一月份執行高關稅期,保稅區還有7萬噸氯化銨出口,可以說出口的火爆緩解了國內供需壓力。由于出口加國內需求,氯化銨緩解了產能過剩的的壓力,目前供需基本平衡。
二、需求旺季,供應偏緊。在我國,農用氯化銨主要用于生產復合肥,春耕用肥量大,雖然今年閏四月季節有所推遲,終端市場啟動緩慢,銷售戰線拉著,但是隨著氣溫的回升,復合肥銷售逐步好轉,對原料需求旺盛,目前廠家一邊執行訂單一邊接新單,銷售無壓力。但是由于聯堿企業主產品純堿的行情低迷,企業徘徊在成本線附近,部分甚至虧損,再次背景下,停車減產成了無奈之舉,尤其二月份停車廠家較多,開工率明顯下滑,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貨源緊張。目前多數企業執行訂單,限量接單。
三、企業推漲心態明顯。遵循“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定律,氯化銨在需求旺季價格上揚本屬正常,無可厚非。但是與春節長假歸來后相比價格上漲150元/噸左右,這與在出口與國內需求旺季重合時相比,也不算遜色。除去需求方面的原因,純堿低迷導致成本壓力凸顯,不得不在氯化銨上尋找平衡點也有絲絲關聯。
總體來看,3月氯化銨繼續高位運行已成定局,但是4月,由于復合肥生產將以高氮肥為主,平衡肥需求相對減少,價格或有可能松動。而“天價蔥”的行情在氣溫回暖后,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也難以持續。無論是汽柴油破八和還是化肥居高,大蔥飛漲,都給當前物價調控敲響了警鐘,需要相關部門從民生的大局出發,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