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二銨市場的銷售季節已經基本結束,二銨企業在國內“春耕戰”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期間,二銨雖然承受了原材料漲價的壓力,不過市場并沒有讓企業失望,價格一路堅挺,市場時有傳出貨緊風聲,品牌二銨更是供不應求,總體來看,廠商都頗有斬獲。可是就在國內市場即將結束的時候,二銨企業又不得不面臨國際市場的壓力。國際市場上,尤其是印度已經宣稱減少進口量,并且把價格一壓再壓,而且最有指導意義的印美大合同談判尚無結果,這都將國內企業引入無限的迷茫當中。業內人士表示,較去年而言,市場更為不明朗,操作起來更為艱難。
企業被動“等待”
據江西貴化進出口部經理王惠敏介紹,面對當前的情況,企業也沒有很好的措施,因為畢竟產能是過剩的,現在只能看國際上后期的需求情況。現在,國內的情況是:磷礦石的價格上揚,企業成本較高,而且產能巨大必須依賴出口;國際上的情況是離岸價只有520美元/噸,也就比企業的生產成本多一點,供給總體大于需求,而且預計印度進口商IFFCO 和 IPL 二銨庫存總計已占90%,因此目前不急于談2012-2013年度二銨合同。也就是說,中國企業面對的是出口無利可圖甚至是虧本的現狀。
據中化化肥磷復肥部副總經理王芳介紹,目前國內企業可以接受的出口價格是FOB價550元/噸,如果低于這個價格,廠家肯定無法運作。但事實上,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無論價格如何,今年中國的出口是一定會進行的,只是出口多少的問題,畢竟東南亞市場也還是有需求的。
不過就目前來看,國內企業普遍沒有開始操作出口事宜,集港也未開始,企業進入集體的觀望階段。湖北鄂中營銷總公司總經理馬軍輝告訴記者:“在不明朗的條件下,國際市場需求很有限,也沒有一個指導價格,因此談判無從談起,對企業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再看看。”這主要是因為國際形勢不明朗,主要包括后市價格走向不明朗,國際后期需求不明朗,印度和美國的大合同尚未簽訂,指導價格不明朗。在總體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只能被動“等待”,即使想主動談判,也無從著手。
“限產”或是企業唯一對策
王芳告訴記者:“到4月底,國際市場可能會明朗化,到時候才可以談出口。目前來說,企業為出口肯定是要備一部分貨,集港也會進行。但是如果價格持續低迷的話,國內企業只能采取停產或限產的措施,國內企業不可能虧本出口。”
至于國際后市,業內人士認為最終需要看后市需求情況以及印美大合同的簽訂價格,但總體來說,今年的出口不容樂觀。一旦出口受限,國內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小企業的生存將經受考驗。
從最近幾年的二銨出口來看,每年都會遇到各種問題,不是政策調控的問題,就是國際市場疲軟的問題,但歸根結底都是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解決產能過剩仍然是行業必須認真對待的大事。至于企業會不會調整結構或者考慮轉型,馬軍輝認為,因為二銨裝置的投資是非常大的,如果轉型仍然面臨著資金、技術等條件的制約,而且周期可能比較長,企業難以承受。其言下之意是,讓企業主動轉型幾乎不可能,唯一的途徑或許是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