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意前行 探尋農資流通新思路
在中國農資產業飛速發展洪流中,中國農資流通行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與成長。在十幾年的風雨歲月中,中國農資人沉著應對、大膽創新、銳意前行,用誠信、用責任、用對于農資行業的執著堅持,在中國大地上留下了奮斗的足跡。
農資行業在體制改革中迎來全流通時代
回首過去,中國農資流通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1998年以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專營模式。從1956年起,我國普遍推廣使用化肥,繼而出現供不應求,一直持續到1995年以后,化肥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有的品種還出現剩余。因此在化肥工業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供求關系不斷變化,我國化肥流通體制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革。
第二個節點是1998年-2008年,計劃經濟模式和市場經濟模式并存。1998年以前,我國化肥一直被當成特殊物資而不是普通商品看待。1998年之后,化肥資源發生了由供求基本平衡到供過于求的轉變變化,化肥的商品屬性才得以恢復,參與市場競爭,并出現了新的特點:打破“一主兩輔”、“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廠商矛盾開始出現,生產企業開始自建營銷網絡;供銷社農資系統內部開始面臨生存危機;農資流通業態開始出現新的變化;服務意識增強,建立和健全為農服務網絡體系;農資市場建設得到蓬勃發展;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歷了競爭主體增多,個體掛靠經營出現,市場競爭加劇;以中郵物流為代表的化肥銷售企業主體被稱為農資流通領域的“第四軍團”出現。
第三個節點是2008年以后,我國農資市場進入全流通時代。我國農資流通體制計劃經濟模式和市場經濟模式并存延續了11個年頭,2009年8月24日,國務院〔2009〕31號《關于進一步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明確對化肥經營取消限制全面放開,農資流通進入完全市場化階段,并迎來全流通時代。
農資流通進入行業整合轉型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有近10萬家農資經銷商,95%以上是民營企業或是個體工商戶。據統計,行業前5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合計不超過10%,農資流通行業集中度低,市場競爭激烈。加之由于行業市場化較晚,目前只有一些企業摸索出較為市場化的運營和管理機制。因此,行業整合空間較大,將迎來整合發展時期。
首先是整合資源發展連鎖和集約化經營。“31號文”中明確提出,鼓勵大型化肥生產、流通企業以及具備一定實力和規模的社會資本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資源發展連鎖和集約化經營。2009年3月由商務部牽頭發文《關于完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的意見》也已經提出國家將重點培育若干家銷售額超100億元的大型農資流通企業。
其次,市場將進一步向擁有資金、人才以及領先管理水平的優勢企業集中。
再其次,加盟連鎖有望成為農資流通行業主導的經營模式。 據統計,目前國內農資連鎖經營企業實現銷售額約占全國農資銷售總額的20%左右,但我們關注到前十名的農資流通企業主要采取的是加盟連鎖的經營模式。加盟連鎖通過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降低了物流成本,減輕了農民負擔,凈化了農資市場,適應我們農資消費特征,代表著農資流通行業整合的方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化肥產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行業改革尚有巨大空間。一是化肥產業的發展面臨能源和資源瓶頸;二是長期不平衡的政府扶持政策和地方保護主義,導致化肥產能分散并嚴重過剩;三是農資市場監管不力,導致假偽化肥產品泛濫。與此同時,化肥淡儲如何更好地發揮好市場“蓄水池”作用,化肥進出口政策如何調節國內供求關系,農技服務如何與農資流通協同并進,這些問題都有待于在未來的改革中找到答案。
回望改革路,從化肥工業的全面崛起到農資流通的迅速成長,再到農資產業對于農業發展的巨大貢獻,行業改革帶來的活力與動力顯而易見。改革給了中國農資人發展的“通行證”,同時,一些科學有效的配套政策也將改革思路進一步落實。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 劉淑蘭:
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突破發展
中國目前擁有合成氨產能6550萬噸,尿素(實物量) 6619萬噸。2011年中國的合成氨和尿素產量分別占全世界的33%和34%。其中有76%的合成氨原料以煤炭為主,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占22%。用于合成氨生產的粉煤連續加壓氣化裝置已投運及在建的共有102臺(套),其中中國自主研發的有61臺(套),國外引進的有41臺(套)。到2011年,年產能大于30萬噸的合成氨的企業有78個,占全部合成氨企業的53.3%。
在中國,氮肥產品中主要為尿素,比例占到64.5%,其次為碳銨、氯化銨、硝酸銨、硫銨。而今后中國的化肥品種發展趨勢將會向高效化、差異化、功能化等方向發展,化肥復合、復混率明顯提高,摻混肥料(BB肥)有所發展,包膜肥、穩定性肥料、合成緩釋氮肥、高效功能性肥料、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已用于大田作物。
目前,中國氮肥工業通過原料結構、產品結構、產業布局的調整和技術進步,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行業整體水平明顯提升;中國發展氮肥主要為滿足國內需求,而氮肥作為消耗資源、能源的產品不會大量出口,出口量保持在7%~10%;中國氮肥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加上出口關稅等因素,出口成本不斷增加。
今年上半年,中國氮肥市場呈現產、銷兩旺的局面,產品價格有所回升。在供應方面,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產能發揮率不高,產量增幅不大。今年春季,國內工農業需求明顯增加,導致今年春季集中用肥季節氮肥出現緊平衡態勢。此外,由于電價、人工、融資、運輸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氮肥成本有較大增長,成本的剛性支撐對產品價格上漲起了重要作用。
而在需求方面,復合肥企業采購原料提前,且高氮復合肥和二次加工氮肥比例較往年有所增加;國家增加農資補貼使農民用肥積極性提高;工業用量有所增加,上述種種因素導致尿素集中用量增加,尿素價格回升。隨著新建產能的陸續投產,預計今年下半年或明年,這種狀況會改變。
中國正處于新老交替和深度調整階段,充滿著機遇與挑戰,其中的挑戰是產能仍處于結構性過剩,面臨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節能減排難度加大;產品成本增長過快,優惠政策逐步取消,出口政策偏緊等等因素給企業生存發展增加了壓力。
而中國氮肥工業面臨的機遇也非常明顯。首先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氮肥工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和發展動力。廣大的內需市場是中國氮肥產業的最大優勢。其次土地規模化使得大種植業戶和專業合作社的產生,新型農業的發展必將推動化肥生產、流通、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產業調整初見成效,為轉型升級奠定良好基礎。一批具有資源、規模、市場、管理、技術優勢的企業成為行業的主體。
從行業發展目標來看,中國氮肥工業在“十二五”期間要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發展創新加快行業轉型升級。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本質安全型的行業。使中國的氮肥工業做到高效、低碳、環保、節能,獲得更加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