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一個鄉鎮任黨委政府辦公室主任。每到黃金鋪地、秋收秋種的繁忙時節里,我們總要處理好化肥的分配,尤其是復合肥,當時剛剛在我們這里推開。因為之前市農業部門到我們鎮連續做了兩年油菜施用實驗,大家看到實驗田連續兩年都高產穩產,于是復合肥在農民中的信任度“嘩嘩”飆升,成為農家的搶手貨、香餑餑。但是,當時“僧多粥少”,上邊分配的計劃根本保證不了農民需要。
我是辦公室主任,領導要我和分管農業的同志多“想想辦法”、勤“找找路子”,目的就是要想方設法多弄點復合肥。為此,我們一次次找市里分管領導,一趟趟地跑各地,到廠家供應科負責人那里“走走捷徑”,幾乎是求爹爹告奶奶般地討要指標,爭取多分點額外復合肥。
我們還冥思苦想地尋找理由,到市里農業主管部門那里申請指標,挖空心思地借鑒名頭提出要求特供。記得一次市農業局的領導來督查秋播情況時,我們愣是沒有帶領導視察已經做好準備的豐產田,而是去了一些進度較慢,條件一般的村里,“逼宮”般地讓上級領導“為難”。大伙兒那次的心照不宣舉動,終于又得到一批計劃外的特供復合肥。
那時候的我們,經歷了一兩年的復合肥短缺,就越發地變得聰明起來,分工分任務,分頭找路子,保障分配數字,確保農戶“吃飽”。不過好在往后幾年復合肥供應有了轉折性改變,一是國家增加了復合肥產量,供應能力大大提高;二是調整了種植比例與復合肥施用面積,使復合肥供應緊缺狀況在各地的調劑中得以緩解。而作為我們當時這樣的農業生產典型鄉鎮,能夠突破復合肥緊張的瓶頸,滿足農民種植供給,其中有相當作用的就是我們的“復合肥攻略”,那時候我們將復合肥計劃落實、采購進庫、合理分配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猶如政治任務,誰沒完成好,誰過不了關!
時過境遷,變化巨大。后來漸漸地在農資市場上就常常出現復合肥過剩,令經銷商的地位從“人求我”一下倒了個兒,變成“我求人”,從銷售老總成為“店小二”,變“分配”為“推銷”,由“藏著賣”、“掖著給”成了“廣告宣傳叫賣”,每每看到此情景,我就會生出一種復合的復合肥情結。
也正因如此,現在復合肥市場活躍,成交復雜,農民需求復合肥的數量在攀升,各家各方需求的復合肥品類在不斷變化。“有需要就會有市場”,這是市場經濟的鐵律。于是乎,復合肥的品種日新月異,復合肥的品質五花八門,洶涌的需要、供應的混雜,形成了復合肥市場的無序競爭。如此狀況之下,假劣復合肥混雜其中,擾亂原本優質、高效、安全的復合肥市場。每每聽聞農友受騙上當,誤買誤用假冒偽劣復合肥,慘遭損失的案例時,我們那腔復合肥的復合情結,就變得特別的復雜!
好在這些年來,化肥農資市場整治力度年復一年地加大,農資市場的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建設初露端倪,讓人看到了希望。
一種產品成為商品進入市場,形成一種消費,完成它自身的生命,實現它問世于市場的價值,這就是物質的“回歸規律”。復合肥從研制生產到面市,作用于土壤,受用于作物,奉獻給社會的是豐碩的農業成果,復合肥是美麗的,而那些見利忘義的人們,卻給復合肥機體里摻假使雜、降低含量,使得假劣商品頂著復合肥的“名分”招搖過市、欺騙農民、傷害農業。復合肥,曾經的輝煌成就與奉獻,人們不會淡忘;復合肥,被人欺世盜名而戴罪于身的缺損,人們應該寬恕。因為,我們還擁有著濃濃的復合肥情結。而須臾不可掉以輕心的是,我們懷著復合肥的復合情結選擇時,要有一雙帶著復合審視的眼睛,去冷靜地辨別那些形形色色、斑駁陸離的復合肥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