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受歡迎的電視片《舌尖上的中國》開篇講道:“中國擁有眾多的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和氣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
中國人把食物分成主食和副食。主食是當家飯,副食可以沒有,主食不能缺席。在中國,小麥、水稻等大田作物的生產,與化肥的供應息息相關。最近,化肥市場上,人們心里的滋味又如何呢?
苦澀篇:生意越來越難做
一是供求矛盾突出。2012年以來,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十分復雜的情況下,化肥產量急速上升,在化肥類產品的產銷量同步增長,但國內市場供過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國際上看,國產化肥出口受國際行情與關稅雙重影響,從業者深感難于掌控。
二是價格波動無常。國內化肥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了受到原材料價格、水、電、煤、人力、運輸等成本因素的制約,市場供求關系也是影響化肥價格的重要作用力。出口關稅的波動、國際市場競爭態勢,也對國內化肥價格的走勢產生影響。
曾幾何時,化肥淡儲旺銷,廠家大包大攬,生意有條不紊。可現在,化肥價格的異常波動司空見慣,銷售價格淡漲旺跌時有發生。坐了一趟又一趟的化肥價格過山車,誰還敢以經驗論英雄?
三是市場冷冷清清。用肥淡季,化肥市場冷冷清清,產銷不旺,人們信心不足,普遍不看好后市。從5月底夏季銷售旺季結束,化肥價格開始高位下滑,現在正是秋季淡季備肥時節,但無人熱心備貨。觀望、觀望、再觀望。人們情緒目前情緒低落,或許意味著旺季供貨短缺。各種化肥原材料的價格似乎有下滑趨勢,各廠家生產情況也不穩定,開工嚴重不足。下游持幣待購的時間越長,旺季銷售的時間相對越短,臨時調運不到貨的風險也就越大,價格在供應緊張的情況下非理性暴漲的可能性也越大,人為炒作的誘因也越強。
甜蜜篇:剛性需求有增無減
一是國家支持化肥儲備。年初以來,央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加大逆回購操作力度,適時開展國庫現金管理,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加強宏觀信貸政策指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林業、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等的金融支持,有效支持了經濟結構調整。另外,如果全國各地重點農資區域能夠把化肥儲備庫建設好,流通渠道打造好,目前市場淡旺季巨大的市場波動有望得到平抑,于廠商于農民而言,均有利好。
二是科學種田深入人心 。隨著農民文化程度的提高,科學用肥的理念在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現在更多地施用復合肥、作物專用肥,經濟作物更多地使用專業滴灌肥,甚至專門使用無公害、可持續的環保肥。從數據來看,每年國內年用肥量穩步以10%以上的增量提升。
三是品牌建設意義重大。價格之外的諸多因素越來越多地影響市場走向,對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來說,這些競爭當中的軟性因素有時候比硬件更有影響力。
雖然國內化肥市場表面上看起來進入門檻不高,從業者魚龍混雜,但是,從長遠來看,以品牌建設為先導,規范化經營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走強。大型生產企業正在更多地將自己的產業鏈加長,從原材料涉及的原煤、礦石等產品生產基地的建立,到直營店、連鎖店等新興銷售模式的興起,逐步加大自己對市場風險的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