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針對近日某位學者在南都公眾論壇上有關“農業是中國最大污染源”及“化肥施用量減少40%,中國糧食產量沒有任何影響”的說法,農業、環保及肥料專家表示,農業生產有污染,但是否為中國最大污染源卻有待商榷。同時,將農業污染主要歸罪于過量施肥的說法也站不住腳。在肥料本身和施肥技術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減少施肥就意味著減產,從糧食安全角度看,輕易減少施肥量是有風險的。
中國科學院一位長期致力于農田面源污染、土壤污染修復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僅根據抽樣數據就將“中國最大污染源”的帽子扣在農業頭上值得商榷。比如說太湖、滇池的污染,農業污染到底占多大比例,不同研究人員、不同時間做的數據都不一樣。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認為,不管是哪個部門做的調查數據,將農業污染歸罪于過量施肥是站不住腳的。他表示,真正農田施肥造成的污染占整個農業污染的比例還很小,氮肥污染占農業污染的比例在10%左右,磷肥污染僅占5%左右。“磷的活性很低,活化都難,怎么能產生嚴重污染呢?”白由路說。
對于“化肥施用量減少40%,中國糧食產量沒有任何影響”的說法,白由路認為過于片面。他表示,當前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依舊在40%~50%,在肥料本身及施肥技術沒有重大突破的形勢下,減少施肥量就意味著減產,即使有可能實現也只是在試驗田塊或者局部區域,不能代表全國水平。長期從事土肥研究的另一專家也告訴記者,減少40%化肥用量糧食不減產是有前提的,比如某片肥力高的田塊,一季作物減少施肥不減產是可能的,但是第二年、第三年,減少施肥必定減產。
記者聯系的農業專家還表示,糧食安全仍是中國的頭等大事,糧食增產對化肥的依賴程度依舊很高。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輕易減少施肥量是有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