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氮肥行業產能過剩嚴重,造成產品價格下滑、庫存積壓,氮肥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生產狀況堪憂。一季度氮肥行業整體業績不理想,根本原因都是產能過剩惹的禍。”山東省魯西化工集團總經理焦延濱呼吁,氮肥企業要加大調轉步伐,盡快消除產能過剩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良性健康發展。
據焦延濱介紹,我國現有尿素產能7130萬噸,未來3~5年,還將有近2500萬噸新建產能建成;到“十二五”末,國內尿素需求預計為6000萬噸,再加上出口500萬噸,實際需求量為6500萬噸。在現有的市場化競爭條件下,預計有600萬噸競爭力弱的產能可能淘汰出局,其中原料供應不穩定或成本偏高的產能有456萬噸,按淘汰一半算,淘汰約200萬噸,再加上半停車的產能135萬噸、長期閑置或即將退出的產能257萬噸,仍有近2000萬噸過剩產能。
焦延濱說,在前不久舉行的山東省化肥行業工作會議上,與會代表表示,造成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雖然也有金融危機的推動作用,但國家在政策指導上也有一些偏差,一是上大壓小,二是化肥產能向資源地集中。
據了解,目前在建以及新建氮肥項目必須達到一定產能,才有可能獲批。這樣的方式雖然使企業在規模、成本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也造成一些產能過剩。
焦延濱說,近年來,受國家政策指導的影響,內蒙古、新疆等煤炭、天然氣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產能急劇增加,而糧棉主產區尿素產能減少。有數字顯示,預計今年底,我國糧食主產區(黑龍江、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的尿素年產能在4000萬噸左右,僅占全國的50%;原料資源地(山西、新疆、內蒙古、陜西、四川、貴州、寧夏等)的尿素年產能為3200萬噸,占全國的40%左右。
“原料資源地氮肥產能過剩嚴重,而產糧主要區‘吃不飽’成為較為突出的供需矛盾。用肥高峰時節,由于化肥向使用地投運不及,引起部分地區出現缺肥、高價肥的現象,增加了運輸成本。”焦延濱說。
面對氮肥產能的過剩局面,焦延濱表示,國家和企業需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帶來的種種弊端和不利影響。國家要從政策方面引導和控制,一是落實合成氨、尿素準入條件,嚴控新建產能;二是要加快落后產能退出;三是要適度保護糧棉主產區的產能;四是應制訂鼓勵企業退出的政策;五是建議取消化肥鐵路運價優惠政策。
“企業也要根據自身情況,找準定位,加快調轉步伐,主動轉型,贏得發展空間。” 焦延濱說。據他介紹,山東省作為全國第一氮肥生產大省,在淘汰落后產能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青島天柱、諸城良豐、濰坊金星、青州盛興等尿素廠,煙臺金海、日照富民、莒縣銀豐、微山吳福、榮成恒大、荷澤泰龍等碳銨廠先后退出化肥行業。全省氮肥企業由2009年底的48家減少為目前的32家。
焦延濱還表示,堅持肥化一體化發展,也可以有效地轉移一部分過剩產能,用化來補肥,以肥來促化。山東氮肥企業在肥化一體化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并走在全國同行業前列。魯西化工從煤化工、鹽化工、公用工程等基礎產業做起,按照化工新材料的方向逐步延伸產品鏈條。目前擁有300多萬噸40多種化工產品的生產能力,已形成了完整的煤化工、鹽化工、氟硅化工產業鏈,實現了產品結構調整。
“一家大中型化肥廠通過產品調整,轉移6萬噸合成氨的產能并不困難,50家企業就是300萬噸,相當于減少500萬噸尿素產能。” 焦延濱說。
自主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克服產能過剩不利影響的根本出路。焦延濱介紹,目前多數企業轉型項目科技含量低、模仿性強、大路貨多,對能源、資源的依賴仍然很強。資源、能源利用不充分,增值不理想。因此氮肥企業要在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和節能降耗、安全環保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時科學布局,探索新型產業,培育新的效益增長點,從而完成轉型升級目標。魯西化工先后開發了聚能尿素、緩釋尿素、含鉀尿素等多個品種,根據不同作物、不同區域和用戶需求,開發了各種養分含量的新型復合肥70多個品種,切實增強了企業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