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尿素
雖然有高溫限電、煤炭價格上行等利好因素,但上周國內尿素價格仍然保持了跌勢,預計后期走勢依然不好。
氮肥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國內尿素產能已達到7100萬噸,預計2013年新增產能1000萬噸,到“十二五”末,國內尿素產能將達到 9000萬噸,而國內的尿素需求卻徘徊在6000萬噸左右。產能增長是產量增長的前提條件,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7月份國內尿素產量1970萬噸(折純N100%),比去年同期增長10.43%,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中國存在著尿素產能和產量雙重嚴重過剩的問題,而且過剩情況還在繼續加劇。一方面國內尿素需求相對固定,一方面產能和產量快速增長,如果說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話,那么尿素要想實現供求關系的再平衡,實現大家所期望的價格上漲的話,在需求端只能通過出口、在供應端只能通過企業限產或停產來解決,但這兩點目前都很難實現。
在供應端,前期筆者已經分析過,除了企業資金鏈斷裂外,在產品價格沒有逼近企業的直接原料成本時,停產或限產對企業并不“經濟”。目前尿素價格遠沒有到逼近直接原料成本的地步,而國企、上市公司占主導地位的情況決定了尿素企業并不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因此國內尿素產能會繼續釋放為產量,使得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再來看需求端,通過對國際農產品價格和國內尿素出口量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國際農產品的價格同中國化肥的出口量密切相關,當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或處于歷史高位時,中國的尿素就會大量出口,反之,中國尿素的出口量就會縮小。美國CBOT玉米8月16日收于4.73美元/蒲式耳,價格為近三年來的新低,CBOT大豆和小麥的價格比去年同期也下降了近20%。影響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是天氣,現在已進入8月下旬,天氣對美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已經很小,也就是說在其他地區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國際農產品價格將在新的年度里維持低價,這必將抑制國際化肥的需求。在國際化肥需求總體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只能利用價格戰的方式去奪取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但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尿素并無成本優勢,只能利用生產成本甚至于直接原料成本去對抗國外企業的完全生產成本,這樣雖然我們保證了出口量,但出口量并不會給國內價格帶來任何的支撐。
今年更大的壓力來自于明年國家可能會調整出口關稅政策。往年在10月份出口窗口期關閉之前,都會有大量的尿素進入保稅區,以豪賭中國出口窗口期關閉后,國際尿素市場可能會出現的上漲行情。今年在國內化肥市場如此低迷的情況下,政府迫于企業和協會的壓力,可能會出臺類似延長出口窗口期、繼續降低關稅等新的出口政策,而這些政策出臺,就會給保稅的企業帶來極大的風險。由此可見,在明年出口政策并不明朗的情況下,今年尿素出口窗口期前(10月底)進入保稅區的尿素貨源會大大減少,從而加劇短期內的過剩。
尿素市場仍然看不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