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的20畝玉米地旁,吉林松原的農民曹軍從地里抓了一把土說:“這地也‘上歲數’嘍,地越來越沒勁兒,土越來越硬啦。”統計顯示,黑土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平均60到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0到30厘米,而且還在以每年0.3到1厘米的速度流失。如今,有些黑土區域已喪失了農業生產能力。(據人民網(行情,問診))
黑土長期超負荷利用,重用輕養,在不斷地退化,農民為了增產只好靠加大化肥使用量來彌補地力的下降。其實,這種現象并不是只是在黑土地上出現,在其他地區也有。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所所長劉寶存說,我國常規農業生產一直以化肥農藥的高投入來換取農產品(行情,問診)的高產出,糧食總產量中的1/3是化肥的貢獻。當前,我國化肥的生產量和施用量分別占世界的20%和30%,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
化肥是能夠在短期內增加糧食產量,但其使用量遵循著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在達到最大效用之后,化肥的用量的增加所獲得效用的增加要遠遠小于之前。而且,大量使用化肥會引起土壤氮磷的大量積累,從而引起土壤一系列化學性質惡化、環境功能退化,引發作物養分吸收利用障礙。所以說,化肥的用量要適中,不然會適得其反地損害土地。黑土地退化中一項重要原因就是,有機肥用量減少,過度使用和不當使用化肥,黑土地越來越板結,退化日益嚴重。
適當使用化肥數量,通過集約化和科學化耕種讓其達到最大效用,這應該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方向。丹麥人的經驗值得借鑒,丹麥農業的高產優質,是在嚴格限制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的情況下取得的,丹麥政府就制定了相關法律,限制化肥和農藥濫用。中國也可以效仿丹麥,通過計算不同土地類型的最佳化肥用量來降低“化肥污染”,同時還能保障糧食增產并保護耕地。
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只要能調動起來,就能創造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