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噻蟲嗪專利保護期最近剛過,而歐盟宣布從2013年12月1日起對噻蟲嗪、吡蟲啉、噻蟲胺實施限用政策,這讓眾多準備上馬噻蟲嗪的企業不禁想起當年氟蟲腈之殤,相似的理由、相同的時機,風頭正勁的噻蟲嗪會重蹈氟蟲腈的覆轍嗎?筆者認為,噻蟲嗪在中國的命運風云難測,但在產品安全性、競爭力弱的大背景下,噻蟲嗪的前景不會樂觀,國內企業不要盲目追求專利過期的產品,還要從市場需求和前景來綜合考慮。
噻蟲嗪是全球銷售額排名第二的殺蟲劑,其全球銷售額已達十幾億美元,面對這塊大蛋糕,國內企業早已翹首期盼。據統計,噻蟲嗪在農業部登記的產品有41個,涉及企業19家,還有更多企業正在申請登記中,又形成了廠家一擁而上的局面。
筆者認為噻蟲嗪未來不樂觀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環境安全性爭議。無獨有偶,歐盟將于今年年底限制使用噻蟲嗪,不得不讓人聯想到2009年剛過專利保護期即被中國全面禁用的氟蟲腈。“陰謀論”者認為這是跨國公司的一種慣用手段。實際上當時一支獨大的“銳勁特”被禁用的前提是國內已出現可以取代氟蟲腈防治效果的產品,如氯蟲苯甲酰胺的推廣應用,并且其安全性更高,鑒于氟蟲腈的安全性,淘汰成為必然。實際上,歐盟限用法案推出前,噻蟲嗪在歐盟體系內部也存在較大的分歧,多項研究表明噻蟲嗪對蜜蜂存有風險,限用這兩年是一個觀察期。歐盟對環保問題較為敏感,他們的動作通常代表著全球市場的一種方向,未來影響較大。
二是產品優勢不明顯。噻蟲嗪本身沒有明顯的優勢:當前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以及拌種使用,在這兩方面也沒有表現出獨特的藥效,在市場上都可以尋找到其他特效產品,如吡蚜酮、啶蟲脒等成分可以部分替代,其中吡蚜酮在某些層面上還優于噻蟲嗪。另外,新煙堿類殺蟲劑更新較快,第三代煙堿類殺蟲劑呋蟲胺也有很大潛力。
三是競爭力不強。專利持有者先正達公司的產品已經占據了歐洲、南美和亞洲最大的份額,在未來兩年先正達將會加強爭奪非歐盟地區市場,國內企業與之競爭,底氣不足。
鑒于此,國內企業在此時上馬噻蟲嗪生產線不太明智,產能無法釋放,只會加劇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企業面對過期專利農藥產品的延伸開發要有預期的目標,切忌 “一窩蜂”。在過期專利農藥開發產品時,要根據市場需求和潛在市場的預測以及同行企業對該產品的競爭情況,根據原料和中間體的可供應情況,以及裝置和設備的最優組合。如果產品以外銷為主,即為國外公司進行外包生產,規模以外包需要量而定。
此外,一位業內人士建議農藥管理部門要加大對農藥生產企業和農產品進出口企業的預警和引導。對于新煙堿類農藥的標簽采取強調警示和使用時機等指導信息,對于相關農藥生產企業,要鼓勵替代產品的開發登記。對于農產品進出口企業也要提前預警,留出充足的緩沖空間。慎重對待新煙堿類農藥產品的新增登記申請,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必要時暫停田間藥效試驗申請,直到完成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