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仲鷺勍處長強調,當前化肥施用影響環境、土地流轉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現等因素正對肥料產品提出新要求。建立科學的施肥體系需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從“生產什么用什么”向以農業需求為導向轉變;使用上從單純追求增產向“增產、環保、經濟”施肥轉變;在技術推廣上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和合作組織的作用,實現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的相互結合、補充。
鄭州大學許秀成教授認為,對傳統化肥進行增值改性及性能提升,應倡導功能性脲硫酸肥料和多營養、中濃度、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發與推廣,實現新型肥料產品的創制,創立植物營養“有機—無機理念”, 開發直接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生產磷肥等新技術、新工藝,以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可持續利用。
專家表示,碳元素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六大元素之首,土壤有機質不足將引發作物“碳饑餓”,但僅用礦質營養理論難以解釋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出現的有機碳營養現象。中國農科院趙秉強研究員、華南農大廖宗文教授、福建綠洲生化公司李瑞波總經理等專家認為,應逐步建立與礦質營養理論相輔相成的有機碳營養理念,催生新的有機碳營養肥料產業的發展。有機碳肥料能讓作物根系直接吸收含有能量的小分子有機碳物質,讓其參與體內代謝,從而起到提高作物產量、改善品質的作用。所以,含有小分子有機碳物質的肥料對農作物增產明顯,市場銷路也好。農田試驗表明,與傳統肥料相比,有機碳肥可使花菜畝增產35%,蘿卜增產22%,水稻增產12.6%等,并提高作物抗逆性。
據鄭州大學李菂萍高工介紹,以非水溶性肥料制備多營養灌溉液生產全水溶肥料的新型灌溉施肥方法,突破了傳統礦物肥無法實現水肥一體化的瓶頸,為未來城市立體農場、屋頂種植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支撐。采用該施肥方式種出來的西紅柿、草莓等不僅維生素含量豐富,而且營養價值更高。清華大學蓋國勝教授介紹的中低品位磷礦微晶化技術為磷礦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來自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國家化肥質監中心、中國農科院等單位的嘉賓與云天化國際、深圳芭田、魯西化工等近百家肥料企業的200余名代表進行了交流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