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藥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又是世界農藥出口大國,但中國農藥行業在國際上仍然沒有話語權。據農業部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農藥外貿依存度高達80%,近3年來出口量每年都在百萬噸以上,占全球10%以上的市場份額。盡管數量多,但由于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中國農藥只能定位于低端市場,量雖大但賣不出好價。
早些年,國內農藥業界的有識之士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農藥行業何時能夠左右中國甚至全球農藥市場,中國農藥企業何時能夠擺脫國際農藥巨頭的約束?現在這個問題逐漸清晰起來,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準了自主創新,瞄準了知識產權和專利成果。
湖南海利化工股份公司一位高層人士坦言,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我國農藥企業在設備和技術上至少落后30到50年。目前國內農藥企業大多以仿制外企已過或快過專利保護期的產品為生,而真正賺大錢的都是國外不斷推出的新產品。這些產品技術含量高,又有專利作保障,在國際市場上無往而不勝。
“為跨國公司打工”,是目前我國農藥企業與國外農藥巨頭關系的真實寫照。有一個現象是,國內農藥百強企業現在大多與國外大公司保持穩定的供貨關系,我們給人家提供低價的原藥和初級產品,人家再經過精深加工生產出自己的專利產品,高價行銷全世界。令人憂慮的是,這種“特殊關系”正呈現加劇趨勢,中國農藥企業犧牲廉價的勞動力、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賴以生存的環境,給世界農化企業巨頭“打洋工”、“作嫁衣”,甚為危急。
在筆者看來,造成當前這一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農藥行業面臨嚴重的“專利缺鈣”和“知識產權貧血”。有資料顯示,拜耳、巴斯夫、杜邦、先正達、陶氏益農、孟山都等6家農藥巨頭銷售額占全球80%;反觀我國1800多家農藥企業,銷售額僅占全球10%左右。國外巨頭在全球農藥市場長驅直入,在中國農藥市場攻城略地,關鍵在于他們重視研發,握有重要品種的多國專利權,持續保持甚至擴大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杜邦公司累計專利申請量超過1000件,巴斯夫公司專利申請量突破3000件,拜耳公司專利申請量更是多達4000余件。相比之下,國內農藥行業產業集中度低,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截至目前,國內南北兩個國家農藥創制中心累計創制新農藥只有30多個品種。
對中國農藥行業進行“專利補鈣”迫在眉睫。為此,筆者建議:一是農藥行業必須積極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農藥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整合各方資源,突破行業關鍵技術。二是提高專利含金量,引導企業重視化合物創制,為新農藥品種的開發提供保障。三是積極開展農藥相關技術的專利申請與保護工作,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農藥復配制劑研發和專利申請工作,真正形成有專利的企業得實惠、無專利的企業難謀生的氛圍。
工信部近期發布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3年)》,其中包括農藥環保型制劑加工關鍵共性技術、農藥制劑用環保溶劑生產技術及乳油中有害溶劑替代技術、環保型農藥助劑生產技術等。農藥行業應抓住機遇,從源頭抓起,扎扎實實抓好“專利補鈣”工程,加快把我國從農藥大國建設成為農藥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