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國內化肥行業持續低迷,多個化肥品種價格跌入深谷,企業普遍虧損嚴重。這種情況下,想必絕大多數業內企業都在降耗增效和減少生產費用支出上挖掘內部潛力,以期減輕生產經營壓力。但國家質檢總局10月31日發布的今年2月至9月化肥抽檢情況顯示,有近10%的生產企業存有質量問題。這里面不排除有些企業是因一時質量控制失誤,導致產品不合格被抽查到,但也不可否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是有意打起了“歪主意”。與產品包裝上短斤少兩相比,在養分含量上悄悄“克扣斤兩”的手法更加隱秘和陰險,它既可達到扣減原輔材料的目的,又不易被經銷商和農戶發現。
如果化肥生產企業有意降低產品含量,的確能減少些許原材料費用支出,相應能減輕一點經營負擔。然而,真正意義上的降耗增收并不是偷工減料,開源節流也不意味著搞歪門邪道。如果相關企業厘不清這個道理,看似一時占了便宜,實際上是自欺欺人,須知“玩火者必自焚”。
首先,品牌風險不得不防。一個企業為樹立一塊客戶認可的產品品牌,往往要花費數年或數十年時間,贏得口碑和提高美譽度也需花費大量工夫。品牌并不簡單是塊牌子,而是企業賴以生存的無形資產。但是,品牌是培育難而毀之易,是件易碎品,稍有閃失就破碎消失了。
其次,坑農就是坑企業自己。雖然一些經銷商和廣大農戶缺乏化肥檢測手段,對產品質量一時分辨不清,但他們可以從農作物長勢優劣,特別是當年的收成上看到肥效如何。如果買了養分含量低的化肥沒起作用或造成作物減產,那么農戶明年再買這種化肥的概率就非常低了。有道是,人心是尺,人心是秤。有良和無良企業、真假化肥,經銷商和農戶最終都能做出衡量與選擇。一旦他們離企業遠去,剩下的事情就再明了不過了。
再次,監管風險不可小覷。近期以來,民生領域被全社會普遍關注,而關乎國計民生的農業食品安全更是被全民高度重視。為此,相關監管部門勢必會加大對農資的抽查頻次和力度。這時候企業不能達標生產,無疑是自撞槍口:輕者被罰款,偷雞不成蝕把米;重者可能被勒令停產。而一旦上了監管部門的“黑名單”,恐怕企業今后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綜上所述,在當前企業生存困難的情況下,疏忽產品質量管理的要立即整改,而企圖玩弄質量伎倆貪圖私利的當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