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尿素
去庫存化就是把積壓的貨物趕緊賣出變現,關乎企業盈虧。尿素因為產能過剩,必須反復經歷去庫存化。處理得當,生產企業和經銷商依然會有贏利空間。
回溯尿素近幾年的淡儲歷史,大多是進入11月份漲價或穩定,并持續到次年的2月底,時長4個月。3月份后,市場的漲跌取決于天氣、國際市場和國內的產量情況,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遺憾的是,從2013年11月份尿素進入淡儲以來,至今只經歷了11月份到12月中旬長達一個半月的左右的價格上漲時期,隨即陷入低位盤整的困境,徹底打破了歷史規律。究其原因,當然是尿素的產能嚴重過剩,造成2013年尿素價格跌跌不休,經銷商普遍虧損,嚴重地打擊了經銷商的信心。經銷商不愿存、不敢存,從而最終造就了近年來最差的一次淡儲行情。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尿素總產能增加了近2000萬噸,產能過剩的聲音從來不絕于耳,尿素的產量也在不斷增長,但真正到了3月份跌價的年份只有 2009年、2010年和2013年,2011年和2012年3月份,尿素反而出現了大幅的上漲。筆者無意探討每次價格漲跌的原因,但至少可以得出結論:產能過剩并不代表尿素沒有價格大幅波動的機會。那么市場的機會到底在哪里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里羅列了筆者關注過的幾個產品:硫磺、煤炭、甲醇、純堿、一銨甚至鋼鐵,都是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但在2013年都出現了一至兩次的大幅漲價過程,其中動力煤在9月份以530元(噸價,下同)的價格見底后,大幅反彈至12月份的630元;硫磺在11月份以750/噸的價格見底后,大幅反彈至1月份的1300元/噸以上,帶動一銨價格反彈了近200元;甲醇更是在6月份見底后,大幅反彈近千元;純堿和鋼鐵在2013年也有類似的短期大幅度漲價的過程。透視這些產品漲價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有的規律:在產能過剩和價格跌跌不休的壓力下,流通渠道和下游消費群體普遍大幅降低了庫存,生產企業開工率下降,最終完成了上下游整體的去庫存化過程,一旦剛性需求釋放,在沒有社會庫存緩沖的情況下,價格就會大幅上漲。整個周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企業開工率很低,貨源極度緊張,價格快速上漲;第二階段企業開工率緩步提升,供應能力增加,價格繼續上漲;第三階段為生產企業基本滿負荷生產,供應量最大化,價格出現僵持;第四階段補庫存結束,價格快速下跌。由此可見,價格的低位、去庫存化過程的完成、企業開工率的下降和剛性需求的釋放是在產能過剩背景下,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基本條件,其標志是去庫存化過程的完成。
用以上四個標準來看尿素市場:價格處于多年低位;社會庫存很難統計,雖然得不出去庫存化已完成的結論,但低于往年是不爭的事實;剛性需求到了3月份就會釋放;唯一不具備的條件是企業的開工率仍然偏高。只要尿素企業的開工率繼續下降,那么尿素價格必然會在旺季到來后大漲。
最后的結論:去產能化是通過反復去庫存化來實現的,是漫長的過程;不能以是否實現去產能化來否定去庫存化的商業機會;兩到三年內,把握住去庫存化的機會,才是尿素經營成敗的關鍵。 (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