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與資源矛盾最尖銳的國家之一。我們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水資源養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但在總結巨大成績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其中蘊含的風險。比如,我們為養活全球1/5的人口而使用的化肥量,現在已經接近了全球總用量的1/3。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了環境污染、土壤和作物營養不均衡等嚴峻問題。
全國的菜籃子基地山東壽光在平衡施肥、土壤改良方面起步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最近一次調查顯示,壽光土壤中積存的化肥、農藥殘留呈現出深層比淺層更為明顯的狀況。這是為什么呢?壽光市蔬菜站站長劉立功介紹說,地表的肥料、農藥慢慢向下滲透,現在達到地下20米的污染其實是10年前造成的。要想徹底清除這些污染,恐怕需要更長的時間。
近10年來,我國從政府到專家學者都在推動發展高濃度復合肥。高濃度復合肥雖然具有養分含量高、營養元素多的優點,但一味地追求高濃度化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土壤對肥料的承載吸附能力不斷降低,造成肥料的大量流失,加之農民的不合理施用,水質氨氮超標、總磷超標,水質富營養化、土壤污染將會日趨嚴重。
一味地追求肥料高濃度化,如同給莊稼吃偏食,時間長了,土壤和作物營養不均衡問題凸顯。同時,磷復肥的高濃度化意味著要消耗大量的高品位磷礦,資源壓力巨大。過分強調高濃度肥料也不利于農民增收。由于農民迷信高濃度肥料會帶來高產量、高效益,含量45%以下的肥料已經無人問津。而高濃度意味著高原料消耗和高生產成本,農民在高投入的情況下未必能獲得高效益,相反還可能破壞耕地、污染環境。
可以說,在我國肥料的高濃度化被人為地拔高了。磷復肥行業展開了肥料高濃度化的大躍進,以致現如今,企業若沒有開發出三五個新型高濃度肥料,都不好意思談發展、談創新了。普鈣、鈣鎂磷肥、重鈣、中低濃度復合肥等一批產品被低端化和邊緣化。如今大家在思想上已經形成定勢:高濃度代表著高端,代表著先進;低濃度意味著落后,要受到政策打壓和市場排擠。殊不知,如今西方發達國家主流施肥品種還是含量40%左右的中濃度肥料,除含氮、磷、鉀以外,也為其他中微量營養元素留有一定空間,這樣更有利于農作物的營養均衡。
目前可以很好解決我國南方土壤酸化問題的方法就是合理施肥和增施鈣鎂磷肥。鈣鎂磷肥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唯一的堿性化學肥料,其生產使用低品位磷礦石,有助于解決我國磷資源日益匱乏的問題。10年前深受農民喜愛的鈣鎂磷肥,由于市場錯誤的引導,已經難以找到生存空間。而在中國北方存在著大量的堿性土壤,可以很好地改良堿性土壤的過磷酸鈣也日趨被邊緣化。事實上,過磷酸鈣作為一個適應我國磷礦資源、土壤狀況、作物生長需求和市場需求的傳統品種,完全有必要長期保留下去,相關的國家標準長期缺失很不應該。
給中低濃度肥料一點空間,摘掉戴在其頭上的“低端落后”帽子,需要正確的政府導向和政策標準。在筆者看來,當前肥料工作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提高科學施肥水平、完善配方施肥技術和推廣平衡施肥理念上。為此,全行業要共同努力,廓清科學邊界、走出理念誤區,乃至打破利益的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