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藥:漲跌互現 前景低迷
7月——淡季來臨 草甘膦一枝(zhi)獨秀
國內原藥銷售進入淡季。但全國相繼遭受自然災害,南方的臺風與暴雨,北方的高溫與干旱,給作物收成帶來較大影響。部分廠家趁機進行市場操作,以期在淡季時操作市場提升價格。其中草甘膦勢頭較猛,國內企業開工率降低,市場供應有所減少,價格呈上漲之勢。月初成交量下降較快,草甘膦原藥成交2.78萬元(噸價,下同)左右,一度成功站上3萬元關口。
但其它品種并(bing)不樂觀(guan),百草枯價格下(xia)滑。毒(du)死蜱價格一路下(xia)滑。毒(du)死蜱價格已(yi)經跌到企(qi)業(ye)能承受的最低水平。戊唑醇價格平穩(wen)下(xia)滑。
8月——漲跌互現 多(duo)品種后市不明(ming)
草甘膦在經歷了上個月的上漲后,價格開始趨于平穩。市場表現出貨源緊張,但只是假象。因為幾家大貿易商放緩出貨速度,付款條件苛刻,他們試圖以此控制價格。這樣的操作是成功的,草甘膦的價格在8月中期又出現漲勢。
百草枯難阻降勢。一線供應商的42%百草枯母液報價都在2.6萬元以上,二線供應商母液受三線供應商的拖累,價格不斷下降。國內客戶對其仍持觀望態度,該產品在國內的銷售已部分受到限制,往年就有點產能過剩的市場將很有可能進一步過剩。由于企業大部分處于檢修狀態,國內吡啶市場也不景氣,因而百草枯價格很難上升。出于如此現狀,市場處于低價但交易量卻不大的階段,供需雙方在博弈中。
毒死蜱先降后漲。開始其價格出現下降趨勢,基本上以3.3萬元為基準。但隨后毒死蜱供應突然收緊,市場供應緊張。這是因為原藥中間體受環保壓力的影響,毒死蜱生產成本上升,價格上漲已是必然。
殺菌劑(ji)的淡儲訂(ding)單(dan)進入(ru)談判階段,因而殺菌劑(ji)市場(chang)表面上看沒有太大(da)變化。雖然(ran)企業(ye)已開始接(jie)受部(bu)分產品(pin)的淡儲訂(ding)單(dan),受制于價格的持續低(di)迷,接(jie)單(dan)量并不(bu)是(shi)很多,大(da)部(bu)分下游(you)企業(ye)還(huan)持觀望態度。
9月——難阻降勢 毒死蜱奮力反彈
草甘膦現貨供應依然相對緊張。市場有意借各種機會上調成交價格,但是市場反應冷淡,大訂單較少。9月下旬,草甘膦的價格還是明穩暗降,其價格表現出頹勢,部分訂單成交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報價。
42%百草枯母液價格報價月初已經低于2.5萬元。此時大部分企業還處于輪休階段,一方面不會耽誤正常的交貨,另一方面又可以控制產量,降低庫存量。國內吡啶生產裝置依然沒有全力開工,市場供應不足,企業都在使用庫存,而吡啶成交價格要明顯低于前期,也引發了百草枯母液價格依然下降。
9月里,毒死蜱奮力反擊,第一次報價已經站上3.6萬元的高位,且這個價格是幾個主要生產企業協商一致的結果,整個市場的供應也一起聯手,使得毒死蜱原藥市場出現反轉。市場價格持續高升,97%毒死蜱原藥報價成交價已經上3.8萬元,現貨供應量不斷收緊。
戊唑醇市場持續平穩,生產企業產能逐漸提升。受季節的影響,大家對來年的農藥市(shi)場尤(you)其是殺菌(jun)劑機場不太看好,所以(yi)戊(wu)唑醇(chun)訂(ding)單(dan)的接單(dan)量(liang)呈下降(jiang)趨勢,企(qi)業也在小幅度降(jiang)低價格以(yi)刺激淡儲。
市場 疫情嚴峻 需求旺盛
第三季度國內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農作物迎來全面用藥時機,由于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降水較多有利于病蟲害的繁殖。嚴峻的病蟲害發生形式使國內農藥市場需求旺盛,與此同時,各企業制劑儲備充足。
根據預報信息,玉米病蟲害發生程度輕于前兩年;三代粘蟲、玉米螟和葉斑類病害等喜濕性病蟲的危害明顯減輕;雙斑螢葉甲、蚜蟲、葉螨等喜旱性病蟲危害加重。其中,三代粘蟲為害比前兩年明顯減輕,華北局部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地塊;玉米螟發生面積大,新疆危害程度重;雙斑螢葉甲和蚜蟲等在北方部分地區為害加重;葉斑類病害發生普遍,北方春玉米大斑病危害較重。
全國水稻病蟲害累計防治面積4.3億畝次,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稻瘟病和紋枯病累計防治面積分別為9695萬畝次、7713萬畝次、1.02億畝次、2949萬畝次和1.14億畝次。東部沿海將有較大風雨天氣,西南、江南、華南和東北地區多陰雨天氣,下階段“兩遷”害蟲將大量遷入長江中下游稻區,華南、西南、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田間蟲量將進一步增加,發生程度進一步加重。稻瘟病在西南、江南和東北稻區局部存在偏重流行的風險。受陰雨天氣影響,稻瘟病在西南、江南和長江流域稻區擴展速度較快,發生程度重于上年同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江南中稻區陸續顯癥,病叢率一般0.5%~4.5%。
三代棉鈴蟲在全國各棉區總體為中等發生,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的局部地區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500萬畝。四代棉鈴蟲在長江流域棉區中等發生,黃河流域和南疆棉區偏輕發生,發生面積1500萬畝。三代棉盲蝽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及新疆南部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600萬畝;四代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大部為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500萬畝。伏期棉蚜在江蘇和新疆北疆的局部地區可達偏重發生,其他大部棉區為中等發生。
馬鈴(ling)薯(shu)晚(wan)疫(yi)病(bing)在(zai)中(zhong)國北方大部(bu)總(zong)體(ti)偏(pian)重發(fa)(fa)(fa)生(sheng)(sheng),西北、華北地區局(ju)部(bu)大發(fa)(fa)(fa)生(sheng)(sheng),發(fa)(fa)(fa)生(sheng)(sheng)面(mian)積(ji)2300萬畝。蔬菜病(bing)蟲(chong)偏(pian)輕(qing)至中(zhong)等(deng)發(fa)(fa)(fa)生(sheng)(sheng),與去(qu)年相(xiang)比,相(xiang)對較輕(qing)。8月(yue)份主要病(bing)蟲(chong)有蚜(ya)蟲(chong)、紅蜘蛛(zhu)、豆野螟等(deng)。蚜(ya)蟲(chong)中(zhong)偏(pian)輕(qing)發(fa)(fa)(fa)生(sheng)(sheng),紅蜘蛛(zhu)螨上(shang)年同期(qi)發(fa)(fa)(fa)生(sheng)(sheng)輕(qing),而豆野螟花(hua)害率較去(qu)年同期(qi)高。
企業 藥企業績 漲跌互現
三季度農藥業的大企業業績有好有壞,各家企業上漲和下降的理由并不相同。各家企業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企業主要受累于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成本方面的支出增長較快;二是市場需求變化,導致某些品種銷量下降;三是像諾普信提出的訴訟等非普遍性原因。
先正達集團植保銷售業績同比增長2.8%,至23.72億美元。拜耳作物科學銷售額增長12.7%至19.29億歐元。公司的各項業務發展良好,銷量和銷售價格顯著上升,同時研發和銷售費用也相應增長。 殺菌劑和除草劑分別獲得14%和12.9%的增長,殺蟲劑和SeedGrowth業務也獲得持續提高,同比增長6.8%和4.3%。杜邦農業板塊(包括作物保護和種子業務)銷售額下降4.3%,為15.63億美元,公司在拉美等地的除草劑銷量降低,殺蟲劑和殺菌劑銷量增加。富美實農業解決方案營業收入為 5.48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第三季度營業利潤為1.167億美元,增長2%。由于北美市場疲軟狀況,與去年同期相比,陶氏作物保護業務的銷售額下降了1%。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業務在第三季度的銷售額下降3.4%,本季度通常為銷售淡季,收益從1.29 億歐元下降到4300萬歐元,原因在于產品組合不理想,企業用于研發、生產和銷售支出的增加。
而國內18家(jia)農藥(yao)上市公(gong)(gong)司(si)(si)(si)公(gong)(gong)布(bu)的(de)2014年(nian)第(di)三(san)季(ji)度(du)銷售業(ye)績顯示,第(di)三(san)季(ji)度(du)各公(gong)(gong)司(si)(si)(si)營(ying)業(ye)收入(ru)(ru)漲跌各半,漲幅排(pai)名(ming)前三(san)的(de)公(gong)(gong)司(si)(si)(si)為輝(hui)豐股份、深圳諾普信、湖北沙(sha)隆達。雖然營(ying)業(ye)收入(ru)(ru)獲得了(le)較好的(de)增(zeng)(zeng)長,諾普信該季(ji)度(du)凈(jing)利(li)(li)(li)潤也經歷了(le)同(tong)比(bi)超過200%的(de)下(xia)降,公(gong)(gong)司(si)(si)(si)稱常隆農化的(de)訴訟(song)對利(li)(li)(li)潤造成(cheng)了(le)不利(li)(li)(li)影響。沙(sha)隆達第(di)三(san)季(ji)度(du)歸(gui)屬上市公(gong)(gong)司(si)(si)(si)股東的(de)凈(jing)利(li)(li)(li)潤同(tong)比(bi)翻(fan)番,增(zeng)(zeng)長117.99%至(zhi)1.40億元。華星化工第(di)三(san)季(ji)度(du)凈(jing)利(li)(li)(li)潤同(tong)比(bi)增(zeng)(zeng)長率緊隨其后,達到71.65%。藍(lan)豐生化第(di)三(san)季(ji)度(du)凈(jing)利(li)(li)(li)潤同(tong)比(bi)出(chu)現(xian)大(da)幅度(du)下(xia)降,報告稱主要原因是(shi)公(gong)(gong)司(si)(si)(si)盈利(li)(li)(li)產品(pin)環(huan)嗪酮的(de)需求下(xia)降導致毛利(li)(li)(li)下(xia)降,此(ci)外個別主要產品(pin)原材(cai)料供(gong)應(ying)不足,未(wei)釋放(fang)全部產能,因此(ci)效益(yi)未(wei)達預(yu)期。
行業 安全環保 左右趨勢
第三季度農藥行業面臨的壓力仍是來源于外部環境,安全環保是壓力的關鍵辭。
8月1日,由農業部與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的新版《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正式實施,不僅要求部分農藥的殘留量降低,而且增加了新農藥殘留標準。新標準規定了387種農藥在284種(類)食品中3650項限量指標,比2012年頒布的新增加了65種農藥、43種(類)、1357項限量指標,基本覆蓋了農業生產常用的農藥品種。這次新標準重點增加了蔬菜、水果等鮮食農產品的限量標準,針對蔬菜、水果、茶葉等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多發、易發問題,新標準重點作了規定,為115個蔬菜種(類)和85個水果種(類)制定了2495項限量標準。
面對政策方面的壓力,行業的體會越來越深刻。行業也認識到:加快企業轉型、新劑型、新產品的研發,才是農藥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出路。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于2014年7月1日在北京召開2014年上半年農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原材料工業司潘愛華副司長說,針對農藥行業面臨的問題,還需要各有關方面堅定信心、加強協作、積極應對,要統籌考慮出臺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藥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節能減排,引導農藥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品種更替方面表現最為突出。高效、高毒的有機磷農藥的使用在各國都受到限制。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的發展迅速,產品劑型已從不穩定向穩定發展,由劑型單一向劑型多樣化方向發展,由短效向緩釋高效性發展。當前,中國現有260多家生物農藥生產企業,約占全國農藥生產企業的10%,生物農藥制劑年產量近13萬噸;年產值約30億元人民幣,分別占到整個農藥總產量和總產值的9%左右。
此外傳統劑(ji)(ji)型(xing)正(zheng)被逐(zhu)步淘汰,以(yi)懸浮(fu)劑(ji)(ji)和(he)水(shui)分散粒劑(ji)(ji)為代(dai)表的環(huan)保(bao)制(zhi)劑(ji)(ji)成了(le)行業的研究和(he)開發重(zhong)點。8月25在青島(dao)召開的第十(shi)四屆山東省農藥信息(xi)交流會暨第七(qi)屆農藥加(jia)工技術培訓班(ban)上(shang)專家建議(yi),企業加(jia)大科技創新,充分交流學習,共同推(tui)進中國農藥制(zhi)劑(ji)(ji)水(shui)平的提(ti)升。據了(le)解,懸浮(fu)劑(ji)(ji)具有避(bi)免使用任何溶(rong)劑(ji)(ji)、生物活(huo)性高、安全、環(huan)保(bao)等(deng)特點,將引領未來農藥的發展,目(mu)前(qian)其也(ye)是國內(nei)發展最快的制(zhi)劑(ji)(ji)。截至(zhi)今年(nian)1月16日,懸浮(fu)劑(ji)(ji)登記(ji)總數為1922個(ge),約占(zhan)7.3%,成為國內(nei)第三大農藥劑(ji)(ji)型(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