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種子(zi)
日前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上,記者注意到,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種子雙交會,往年的參展單位可以占滿上下兩層展館,今年只占了半層展館,現場頗為慘淡。
展會規模大幅縮水背后,是種企的大規模倒閉潮。據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種子行業持有效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數量4316家,較2010年的8700家減少了4384家,6年間種企減幅過半,而近兩年更是遭遇倒閉高峰。種子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中小種企頻頻倒閉
倒閉潮早已波及一線市場。來自吉林的種子經銷商李玉力告訴記者,以前經常有小種企的銷售員來跑業務,今年都看不到了。“玉米種子感受最明顯,我們當地及附近的一些小企業,很多已經聯系不到了。”
近幾年,由于糧食庫存過高、價格不景氣,中國種子供給大于需求矛盾凸顯,中小型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被快速淘汰。
除了小種企,許多老牌大種企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如果說一些大型種企還有一定的抵御資產風險的能力,那坐落在全國各地的私營小型種企,就只能走上破產倒閉的道路了。
玉米種企格外艱難
此次倒閉潮,受影響最大的便是玉米種子企業。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比2015年下降5000萬畝以上,用種量減少1億公斤以上,市值減少25億元以上,這對玉米種企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根據全國農技中心對90家代表性主營玉米種子企業的分析,種子銷售利潤從2015年的15.71億元下降到2016年的8.41億元,降幅46.5%。2017年上半年形勢更加嚴峻,21家玉米種子上市公司66%的企業銷售額同比下降,行業有代表性的30家大中型玉米種子企業65%的利潤同比大幅下降,行業龍頭老大也未能幸免。
全國農技中心主任劉天金表示,當前玉米種業競爭格局發生歷史性變化。一方面,隨著品種審定制度科學重構和審定標準的優化,優良品種入市通道敞開,企業已能把生存發展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種業全面自由公平競爭新時代開啟。而未來品種登記準入制的實施,將是種子市場完全市場化的最后一道關卡,也意味著品種競爭將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種企既要面對國際種業四大巨頭的競爭,又要面對國內同行的競爭,還有制售假劣種子游擊隊的圍攻。他認為,種業企業必須轉型升級,幫助玉米種植者降成本和增效益,圍繞種子這個核心,以“種子+”延伸產業鏈,由賣種子向賣材料和服務轉型。
大型種企借勢擴張
據張延秋透露,6年間種企減幅過半。部分是因為種子經營許可證到期,部分是因為資金鏈出問題不得不宣布破產,還有一部分是被兼并重組。
一面是大批中小型企業退場,另一面則是龍頭企業的快速并購。隆平高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今年,隆平高科收購的速度進一步加快:2017年6月以1億2千萬元收購湖南金稻80%股權;8月23日,收購惠民科技80%股權。11月,隆平高科正式通過以4億美金與中信農業基金等共同投資收購陶氏在巴西的特定玉米種子業務。截止2017年10月底,通過多次收購整合,隆平高科已和不久前收購先正達的中國化工集團共同進入全球種業十強,排名第9位。
種子行業強者愈強趨勢顯現。據張延秋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凈資產1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達到341家,較2012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凈資產10億元以上的企業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16年的15家。
借鑒國外發展經驗
全球種子市場,在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兼并活動后,產生了以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利馬格蘭等為首的大型跨國種子企業,行業規模迅速擴大,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規模優勢日益顯現。因此,中國的種企必須通過并購整合將種業資源向優勢種子企業集中,這是推動中國種子企業走向育、繁、推一體化方向發展的關鍵一步,也有助于提高中國種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有機增長的速度慢下來的時候,通過既有市場規模越來越難以維持業績增長。那么只有通過非自然的手段來獲得增長(無機增長)。為了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下來,企業的并購也因此發生。2015年~2016年,這些巨頭開始尋求抱團取暖的機會,開展了新一輪的兼并重組:陶氏與杜邦率先宣布合并、中國化工宣布收購先正達、拜耳宣布收購孟山都、巴斯夫收購拜耳70億美元的業務,全球種業格局也被重新劃分。
創新種企機遇滿滿
小種企的倒閉潮,也應證了農業部在前幾年對種業下達的任務。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種業的快速發展,建立具有雄厚實力的種業集團,使種子企業向育、繁、推一體化方向發展,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重大育種科研項目要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優化調整種子企業布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2014年,在農業部召開“推動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發布會,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同樣在會上表示,農業部要支持推動種業領域的企業重組,力爭到2020年前50家種子企業集中度達到60%以上。
通過行業內部的龍頭企業不斷地進行優秀標的的并購和整合,實現強強聯手,將大大地提升種企的科研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加大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以及市場占有率。過去搞育種研究的主要是科研單位、大學,而通過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扶持企業來加大資金投入搞研發,使得中國種業小、散、亂狀態在明顯的改善。據統計,經過重組合并,種企科研投入明顯增加。2016年,種子銷售前50強企業科研投入13.8億元,占銷售收入的6.25%,其中前10強科研投入8億元,占銷售收入的7.5%,較行業總體水平高出2.3%,較2013年提高了3.5%;隆平高科、大北農、中種集團、墾豐種業等企業每年科研投入均是億元規模。而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研發方面,在人才實力方面,僅這兩年,國內科研單位向企業人才流動的數量已達300多人,其中包括多名孟山都、先鋒、先正達等跨國企業的海外人才;在服務能力方面,現在企業已由賣種子向為農民提供全程服務轉化。
在品種為王的時代,育種必將成為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種企倒閉潮的來臨,對曾經通過新品種生產經營權買斷、引進、代理等方式,靠偷取親本、假冒品種生存的小企業來說,將是末日來臨前最后的喘息。而對于擁有品種優勢同時具備較強的研發、營銷能力的大型種子企業來說,市場競爭實力將持續增強,面臨著歷史性的跨越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