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60年開發建設,我國鉀肥產(chan)業(ye)不(bu)斷(duan)擴大(da),由完全依賴進(jin)口到目前自給率(lv)接近60%,大(da)大(da)提升了(le)國(guo)際(ji)鉀肥(fei)市場話語權,促進(jin)了(le)我國(guo)的糧食生產(chan)。
這是記者8月21日從2018鉀鹽鉀肥大會(hui)暨格爾木鹽湖論(lun)壇上了解到的(de)(de)。鉀是農作物三(san)大營(ying)養(yang)元(yuan)素(su)肥料(liao)之一,對保障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zhong)的(de)(de)作用,而我國是一個缺鉀的(de)(de)國家,資源儲量僅占世界的(de)(de)2%左右。
據了(le)解(jie),我(wo)(wo)國探(tan)明的資源儲量以鹽湖鉀(jia)礦為主,主要(yao)分布在青海柴達木盆(pen)地(di)和新疆羅布泊地(di)區(qu)。隨(sui)著兩(liang)大鉀(jia)肥基地(di)的建成,特(te)別是近十年來(lai),我(wo)(wo)國先(xian)后突(tu)破了(le)低(di)品位固體鉀(jia)鹽、尾(wei)礦利用、深(shen)部鹵水開采等技術,使得鉀(jia)鹽可(ke)采量成倍增加。
地處青海(hai)省(sheng)海(hai)西蒙古族藏族自(zi)治州格(ge)爾(er)木市的(de)察(cha)爾(er)汗鹽(yan)湖,總面積5856平方公里,是我國(guo)最大的(de)可溶性鉀(jia)鎂鹽(yan)礦(kuang)床。1958年,第一批鹽(yan)湖人(ren)深入戈壁荒漠,克服惡劣的(de)自(zi)然條件,靠人(ren)拉肩扛生產出鉀(jia)肥(fei)950噸(dun),正式開啟了我國(guo)鉀(jia)肥(fei)工業生產的(de)序幕。
60年來,我(wo)國鉀肥工業從(cong)無到(dao)有、從(cong)小到(dao)大(da)、從(cong)弱(ruo)到(dao)強(qiang),形成(cheng)了科研、設(she)計(ji)、設(she)備制造、施工安裝、生產(chan)(chan)、銷售、農化服務等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產(chan)(chan)品市場競爭力(li)(li)不斷增(zeng)強(qiang),其鉀肥生產(chan)(chan)技(ji)術和單套生產(chan)(chan)能力(li)(li)達到(dao)國際領(ling)先水(shui)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