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糧食增產的同時,我們的耕地質量越來越下降,環境污染也很嚴重。”1月24日,北京市科委農村中心舉行農村科技服務港土肥科技資源推介活動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所長鄒國元說。    北京市科委農村中心李守勇博士介紹說:“有些地方農民施肥過多,化肥的當季利用率僅35%%,北京地區氮肥的利用率只有15—20%,而發達國家一般在60%左右。”隨著化肥用量的加大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除底肥埋入地下外,追肥多以撒施地面與澆水結合的方式使用,這就造成揮發、流失量增大,利用率降低。    “氮元素滲透到地下水中,就形成了硝酸鹽,土壤的鹽漬化現象加重。而磷元素流入到江河中,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太湖藍藻暴發就是由于水體富營養化造成的。”鄒國元解釋道。    “農業污染不如工業污染好控制,我國的農業絕大多數都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每塊土地種植的作物不同,施用肥料的情況也各有差異,要集中控制非常困難。”李守勇補充道。    據北京市科委農村發展中心做的京郊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分析結果表明,中低肥力耕地面積仍占絕大多數,主要原因是有機肥投入不足。近20年來,在農業生產上偏重使用氮磷肥料,存在著重花費、輕有機肥;重氮磷肥、輕鉀肥;重大量元素、輕中微量元素的現象,在提高果蔬產量和生長速度的同時,也造成了口味的下降和土壤環境的污染。    “現在化肥用得太多了。”鄒國元說,“有機肥肥效比較緩慢、養分含量較低,所以同一畝地,有機肥的施用量比化肥大很多,運輸和施肥的成本比較高,而現在農民投入在農業上的勞動比原來少很多,很多人圖省事,都不愿意用有機肥,而選擇比較方便的化肥。”    “從2006年起,北京市財政投資2000萬元,用于京郊有機肥的補貼,每噸商品有機肥要400元,政府補助250元,通過這種經濟杠桿的調節,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鄒國元介紹說。    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大致相同,但不同作物對營養元素的嗜好不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指通過土壤測試,及時掌握土壤肥力狀況,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征和農業生產要求,實行有機肥與化肥、氮肥與磷鉀肥、中微量元素等肥料適量配比平衡施用,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促進農業生產高產、優質和高效的一種科學施肥方法。    北京市順義沿河順沿特菜基地的技術員高波說:“我們特菜基地和北京市農科院合作測土配方施肥已經幾年了,前幾年我們的土地含氮多、含鉀少,種出來的蔬果廢果殘果多,口感也差,這幾年有針對性地施肥,投入的成本少,產出的成品優品也多了很多。加上一些配套設施的跟進,蕃茄過去只能長一季,現在生長季延長到8個月,總體產量是原來的兩三倍。”    一些規模化生產的果蔬基地已經嘗到了測土施肥的甜頭,但是很多家庭式的種植戶對測土施肥的應用顯然還需要加大。李守勇說:“由于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種植,使得土地差異性很大,所以政府選的一些測試點可能還不夠,測試樣本還需要更多一些,才更具有指導意義。另外,我們的土壤檢測是免費的,但是根據測試結果配方施肥卻是需要農民自己去做的,由于土壤的差異性較大,沒有一個現成的商品肥,需要農業站的人專門進行配比,或者農民自己也可以配,但是這樣可能有的人會覺得太麻煩,不一定能夠真正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