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磷肥的出口態勢讓業內人士跌破了眼鏡,盡管國家相繼出臺多項關稅政策抑制磷肥出口,但是將近400萬噸的出口量還是讓磷肥企業“起死回生”,并推動了磷肥行業的發展。而查看有關數據,與磷銨價格一同趨高又身受重壓的復合肥出口量卻不足60萬噸。
對此,竇京平分析,相對來講,中國在世界磷肥在生產上有相對的競爭優勢,即使關稅利率一直在上升,但是國際市場需求下,磷肥價格具有較大的承受能力;但是復合肥不同,國外大部分國家,比如美洲,大多使用本地化生產的BB肥,復合肥只有歐洲使用,但本身消耗很少,大部分也都出口了;在國際貿易中復合肥也不是主流品種,因為復合肥屬于再加工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占的量很少。
有業內士人分析,目前的國際國內市場形勢下,加大復合肥出口將是復合肥行業的一條出路。但是2月15日,國家出臺新的關稅政策,對部分含磷復合肥,開征出口暫定關稅,自2月15日至9月30日實行35%稅率,自10月1日至12月31日實行20%的稅率。此項關稅政策的出臺使得一部分想依靠出口來緩解壓力的復合肥企業徹底“斷了念想”!一位復合肥企業的負責人說,這一政策的出臺使得企業談好的五六個出口訂單“不了了之”了。
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兩頭受阻”的復合肥行業真正遇到了行業發展的“瓶頸”。也迫使企業不得不認真地面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命運。
竇京平分析,面臨成本壓力和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復合肥行業本身的危機進一步加深,這會逼著復合肥企業做出與有資源優勢企業或者強勢企業聯合的選擇。因為沒有了資源優勢,就沒有了成本優勢,也就沒有了市場優勢。而目前國內企業在工藝和產品創新方面并沒有新的創新,在短期內,也不會有新的創新,所以如果做不到有效轉化,企業的發展后勁將受到限制。企業要破除這種困境,要么向做產業鏈式的發展,要么向上游發展,抓資源。現在面臨這樣的“瓶頸”,復合肥企業今后跟上下游企業的重組、聯合將盡一步加強。同時代中旭也指出,即使是資源地的企業也會面臨重重困難,目前的很多企業并沒有形成資源鏈的有機結合,只是進行原料的加工和買賣,行業危機的加深,將促使企業的進一步深思。
復合肥高價位的已成事實,且不可逆轉,但是對于企業來說,機會在哪里?張漢卿認為,越是在資源緊缺或者競爭激烈的時候,科學施肥才越會被重視。以后的銷售點就是誰能解決或接近農民的承受力,肥料相對便宜并且有科技的含量,誰才會有市場。公司要生存,就要尋找機會從促進科學施肥這個方面來破題,要替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節約,從這個角度來緩解目前老百姓接受價位的難關,這是破題的核心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