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以來,國內化肥尤其是復合肥價格漲幅普遍超過30%,至今未見消停。盡管國家于近日追加了156億元的農資綜合直補,使每畝糧食種植面積的農資綜合直補增加到40元,但對農民來說,這難以完全抵消負擔的增加,因此,有些農民寄希望于政府限價。但由于此輪化肥價格上漲源自生產成本推動,通過行政手段控制價格上漲的空間有限,近日國家發改委將磷酸二銨的出廠限價從2400元/噸上調到4100元/噸就是一個明證。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時下正值春耕旺季,面對如此高的化肥價格,農民該怎樣應對?
有關人士認為,應對肥價高漲,首先要考慮的是改變購肥習慣。以往,我市很多農戶只購買、使用本地產的化肥,今年高企的生產成本也讓我市一些生產廠家大幅壓縮生產規模,這加劇了地產化肥的供需矛盾。盡管市供銷系統今年調運了大量的外地化肥入甬,但幾十年形成的購肥習慣,農民在短期內不容易改變,因此,我市不少農戶仍在眼巴巴地等待本地肥。目前,鄞州等地一些已經開始拋秧的農民,已有不少購買了外地肥,這應該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做法。因為無論地產肥還是外地肥,都是按國家標準生產的,其藥效基本上都是一樣的,而且外地肥相對地產肥價格有一定的優勢。
其次,在其他化肥品種價格漲幅較大的背景下,盡可能地選擇一些低價肥。近日江北、余姚等地的一些種糧大戶已將目光投到了一些價格較低的中低含量水稻肥或復合肥,更多地選擇使用碳銨、普鈣等化肥。余姚市馬渚鎮瑤街弄村種糧大戶呂慶德說,今年他計劃種植290畝早稻,如果一味追求在常人看來效果比較好的高價肥,那生產成本實在太高了,加上其他生產費用,很有可能賺不到一分錢,因此,今年他將更多地選擇低價肥來降低生產成本。據他介紹,該鎮共有百畝以上的種糧大戶11戶,目前多數大戶和他一樣,已選擇低價肥。
再次,要轉變施肥方式。雖然國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有多年,但為了省時省工, “一炮轟”仍然是我市很多地方農民施肥的主要方式,一次性大量撒施,不僅使化肥利用率停留在較低水平上,而且容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更增加了農民的種地投入。據市農業部門統計,測土配方施肥一般能使化肥用量減少5%左右,僅此一項就相當于每畝增加經濟效益25元。 “一炮轟”施肥方式不僅容易造成施肥結構不合理,而且普遍存在 “三重三輕”,即重施化肥、輕施有機肥,重施氮磷肥、輕施鉀肥,重施大量元素、輕施中微量元素。江北區莊橋街道塘民村種糧大戶周惠良今年打算種植300多畝早稻,他過去基本上都用氮肥,今年他將在追肥時大量施加鉀肥。
應對化肥價格的持續上漲,不能僅靠國家增加農資綜合直補,更需要我們及時轉變觀念,轉變施肥方式,努力在生產中節本增效。從這個角度來說,肥價高漲,對農民和農業來說,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