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渭北農村,筆查曾與某縣一位在當地口碑較好的終端化肥經銷商(原供銷系統老職工)進行了一次坦率而真誠的交流,他深有感觸地說,化肥季節性強、利潤薄、市場亂,太難做了,尤其是在貧困山區還想做一個有良心的經銷商就更難了。
一難難在農民素質低,重價格輕質量。作為一個有良心的終端經銷商生意就很難做了,除經銷一些大路產品外,在復肥這一塊,質優價高的化肥賣不動不敢多進,質劣價低的化肥怕違背良心不想進,真正能做到貨真價實,價格農民能接受、質量農民能放心的化肥太少了,加之化肥的季節性又很強,錯過了銷售旺季,一年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二難難在化肥市場混亂,劣貨賺真貨沒利。這幾年基層化肥市場太亂了。如我們這么一個小縣(全縣僅有7鎮6鄉,250多個行政村,不足20萬農業人口),除供銷系統的人在經銷化肥外,一些不具備資質者也紛紛魚貫而入,縣城有10多家經銷化肥的,每個鄉鎮都有3~4家,大多數村級也都有人在經銷化肥,這還不算每到用肥季節走村串戶、送貨上門打游擊的銷售者,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旺季一過就收兵。如秋播時賣一袋磷肥只能賺5分錢,利潤低、銷量又上不去就賺不到錢。
三難難在市場監管不規范,查真不查假。現在的化肥市場是誰都想管。如我縣對化肥市場的監管就有工商、技術監督、農業部門,有些部門的內設機構也爭著查。個別管理部門名為監管市場,實則為了收費。他們經常上門以檢查為名,要這費收那費干擾太大了,尤其是對不按“潛規則”辦事的生產企業的產品幾乎是天天查,直到查出問題,那怕是水份超標0.1%都要重重處罰。一些小企業產品質量雖然不穩定甚至不合格,由于在上貨前先向有關部門交了所謂的管理費、檢驗費疏通了渠道,其產品不但無人檢查,甚至還有人庇護。這樣做的結果是真貨賣不過假貨。
該經銷商最后說,自己經銷化肥十多年,雖沒有賺到多少錢,但自認為盡到了化肥經銷商的良心,無論是給供銷社干還是給自己干,沒賺過昧心錢,沒坑過農民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