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起,生產的農藥產品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稱”。8月29日,距農業部新規正式實施已整整60天。那么,現在市場上農藥標簽的情況究竟如何?帶著這個疑問,南方農村報記者在肇慶市端州區和高要市區的一些農資店走了一遭。
兩個月無一新標簽出現
高要市要南路一家農資店邊,幾個工人正在緊張地卸貨,從車上搬運下來的都是農藥。店老板嚴生(化名)告訴記者,由于肥料漲價太猛,店內肥料生意很慘淡,近期銷售產品絕大部分為農藥類。
記者在嚴生的店內看到,店內的農藥的確占據主要位置,貨架上擺滿的農藥,種類估計有近200種。經過仔細檢查,記者發現,這些農藥的生產日期全是在2008年7月1日以前。剛剛進回來的那車農藥的生產日期全都是標為“2008年6月28日”。
根據農業部新規的解釋,凡是2008年7月1日以前生產的農藥產品,只要在保質期內是可以在市面上銷售的。記者隨后在端州區以及高要市區的其他幾家的農資門店里也沒有找到農藥通用名的蹤影。近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市場上的農藥產品竟無一使用農藥通用名!
難道是上游經銷商囤貨太多造成的?記者很快又在高要市找到一家專營農藥的大經銷商。該經銷商的銷售網絡遍及整個肇慶地區和云浮地區,銷售量很大,倉庫一直處于備貨、出貨狀態。該經銷商蔡生(化名)透露,自7月1日以來,倉庫里各類農藥種類有500個,入貨量在2萬箱以上。
“兩個月內沒有發現使用新標簽的農藥。”蔡生很肯定地說。據了解,蔡生的貨源有一些是來自上游經銷商,但是也有好幾個品牌的農藥是直接跟廠家進貨的。而就連這些直接從廠家進貨的農藥產品也無一例外地仍然使用農藥商品名,甚至包括國外知名農藥廠商的產品。
生產日期真實性難辨別
目前,農藥通用名只有1700多個,但是商品名多達1.7萬個。農戶在不了解農藥有效成分的情況下,往往重復用藥而導致,無形中迫使農戶加大用量,既造成了浪費,又造成了環境污染。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農業部才下決定整頓農藥市場的標簽問題。
“據我的了解,其實有不少廠家已經有新標簽,但是他們現在不用。”蔡生透露道,“我聽說現在只有一家國外的農藥廠家使用了新標簽,但也從沒見過。”
據了解,工商部門在對市場上的農藥標簽進行監督時,無法有效辨別生產日期的真實性,這才讓廠家有機可乘。蔡生介紹,以前農藥的物流是由國家的農資部門控制,但是現在各地的生資公司和供銷社大多已名存實亡,因此失去了對農藥市場物流的監管。除了廠家,對于外界來說,農藥生產日期變成一個迷。
蔡生覺得知名廠家也在受其他廠家影響,保持觀望狀態,因為大家都還沒換標簽,沒必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嚴生則認為廠家沒有換新標簽是因為廠家的包裝成本問題。因為不少廠家的標簽是找專門的標簽印制商訂購,短時間內還沒有完全使用完舊標簽。
不良廠家靠商品名殘喘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一藥多名”現象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一藥多價”:換個商品名稱就成了新農藥,以商品名變臉的方式抬高“新藥”價格,最終是坑農害農;有的廠家任意添加某些農藥成分,生產所謂的新農藥,不但藥效差,更容易造成作物、水生物及飼養動物的藥害。
蔡生對這樣的觀點體會很深。在蔡生的農資公司發展歷程中,他曾主動放棄跟一些農藥廠家的合作。蔡生回憶:一些廠家的產品由于效果不好,很難做大影響,只有通過換商品名,用“新面孔”來“頂”一陣,并逐漸成為惡性循環。“廠家這樣的做法已經嚴重影響了經銷商的信譽!”
蔡生認為那些沒有實力研發新產品的廠家僅僅是靠“打一槍換一個名稱”的方法茍且存活著,并且這樣的廠家還不少。據了解,蔡生代理的產品種類最高峰的時候有1000多個,如今他已經清退到400多個。“今年年底,我還要繼續清理掉一些廠家!”
蔡生表示,在“一藥多名”時代真正結束后,那些小廠家將很難繼續發展下去,因為現在經銷商的實力正在慢慢壯大,以代理廠家數量多為榮的時代已經過去,渠道商只會選擇真正有信譽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