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農藥業在我國已有50多年的歷史,但始終未能形成規模產業。我國2002年注冊登記的生物農藥有效成分品種為85個,年產值18億元;按總產值與生物農藥品種數量比較,平均每個品種年產值僅200多萬元。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井岡霉素、阿維菌素、赤霉素生產國。井岡霉素、阿維菌素也已成為我國農藥殺菌劑和殺蟲劑銷售和使用量名列前茅的品種。從綜合產業化規模與其研究深度上分析,井岡霉素、阿維菌素、赤霉素、蘇云金桿菌(簡稱Bt)4個品種已成為我國生物農藥產業中的拳頭產品和領軍品種,而農用鏈霉素、農抗120、苦參堿、多抗霉素和中生菌素等產業化品種已成為我國生物農藥產業的中堅力量。這些品種現有的市場規模已占到生物農藥的90%左右,它們的發展趨勢代表著我國未來生物農藥產業市場的發展方向。
由于使用生物農藥較化學農藥成本高、見效慢,而且農民生產出來的’綠色’農產品在市場上并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因而大大抑制了農民購買使用的積極性。而且農民還沒有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多數情況下,防治同種蟲害的生物農藥比化學農藥價格要高,一些農業生產資料門市部認為’生物農藥價格高,不好賣。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其產業化的推進速度。
我國加快生物農藥發展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生物農藥屬于高新技術領域,其研發和生產都需要高投入和高技術。由于科研投入少,基礎研究不夠深入,科研單位無力或不愿進行高投入的產品作用機理、毒理學和環境行為學試驗,研究周期延長或研究結果遙遙無期。同時也因體制問題,研發單位只重視學術水平,追求SCI文章;研究的目標、方向和要求不能完全符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結果是具有應用前景的實驗室成果很多,具備商品化條件的品種不多,真正開發成產業化品種或當家品種的更少。同時,我國大部分生物農藥企業又沒有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機構和能力,只能簡單地從事農藥制劑的加工、生產和銷售。對于半成品,科研單位不愿放棄,生產企業又不愿介入,結果造成其束之高閣,無法轉化或轉化率低。
解決辦法應一是制定我國生物農藥中長期指導性規劃和政策,加強部門的宏觀調控與管理,協調布局。二是加強研究開發力度,促進生物農藥產業的發展。生物農藥的發展需經過研究、生產和應用的反復循環和提高,最終才能形成產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生物農藥研究與開發經費大量得到政府支持的做法,投入要分層次,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開發研究要分別投入。三是在產業上要強調規模化發展,形成核心,提高競爭力。我國生物農藥生產企業近200家,但大部分企業面臨倒閉和破產,現在還維持生產的企業約100家左右,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僅4~5家上市公司,因此有必要通過市場機制和計劃調控相結合的手段,通過重組合并形成幾個年產值超5億元的生物農藥大集團,以提高與國外企業的競爭力。四是加強企業與科研單位的聯合,提升生物農藥產業的整體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縱觀我國生物農藥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每個取得商品登記注冊的生物農藥品種,需要經過5~10年的研究與完善,才能達到產業化水平,再經過數年的努力才能達到大規模化生產與應用水平。建議在政策上采取措施,如采取減免稅收、貼息貸款或投資引導等,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直接聯合,采取技術入股、投資辦廠、建基地等方式,發揮各自的優勢。
大力扶持和發展生物農藥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藥產品生產國,2003年中國農藥市場銷售收入為273.1億人民幣,農藥產量達75. 17萬噸,其中一半是高毒農藥,農藥的使用面積也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技術含量低,造成中國農藥產量很大,產值卻很低。我國農產品出口因農藥殘留超標所造成的損失達70多億美元,目前歐盟禁止使用的農藥中涉及中國的有70多種。此外農藥的主要接觸者農民的中毒事件每年約發生5至7萬起。
農藥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資,其生產和應用必須符合健康、環保和可持續利用的要求。生物農藥因對人、畜的低危險性、良好的環境兼容性、不易產生抗性等優點,應成為我國農藥產業發展的重點。
然而,目前我國在生物農藥的研發、推廣和實際應用中步履維艱。主要原因是:1、我國農藥自主研發能力很弱,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很少。生物農藥技術更是發展緩慢,品種少,見效慢。生物農藥從研發到推廣利用至少要六七年時間。另外,生物農藥產品的質量保質期短,防治效果不夠穩定。2、與傳統農藥相比,由于生物農藥價格高、見效慢、有效期短,農民更愿意接受成本低、見效快的化學農藥。同時,我國缺乏健全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許多農產品市場的農藥殘留檢測形同虛設,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在我國廣大農村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目前我國微生物農藥工廠已發展到60多家,各類縣級小型發酵廠近千家,并有日益擴大的趨勢。為此建議:國家應積極扶持生物農藥的發展,推動我國農藥產業的升級,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
一、將促進生物農藥的研發、推廣列入“十一五”農村科技發展規劃。作為國家優先扶持和發展的項目,加大對生物農藥科研的投入,集中力量進行科技攻關,解決生物農藥品種少、作用對象單一、效果不穩定等難題。
二、給予生物農藥企業必要的政策扶持。必要時列為中央或省財政重點扶持項目,做大做強生物農藥產業,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三、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禁農藥殘留超標的農副產品進入市場。對使用無公害生物農藥的農戶實行補貼,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發展回顧
生物農藥是指用來防治農業病蟲草鼠害和衛生害蟲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體及其生理活性物質,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劑,包括微生物源(細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級代謝產物等)、植物源、動物源和抗病蟲草害的轉基因植物等。
按照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對生物農藥的最新界定,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如細菌、病毒和真菌等)、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生化農藥(如動物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天敵農藥(如天敵昆蟲等)和轉基因農藥(如抗病蟲草的轉基因植物等)等幾大類。但是目前在農業部藥檢所登記的生物農藥目錄中還沒有轉基因農藥和天敵農藥品種,因此本節介紹內容中不含這兩類生物農藥。
(一)發展回顧
我國生物農藥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回顧生物農藥的發展歷程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1、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仿制國外成果或直接引進,開發成功了一批生物農藥品種。
我國于1959年從前蘇聯引進蘇云金芽孢桿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殺蟲劑,簡稱Bt殺蟲劑, 1965年在武漢建成國內第一家Bt殺蟲劑工廠,開始生產Bt殺蟲劑,代號叫“青蟲菌”;隨后我國自己篩選并生產的Bt 菌株,代號為“7216”。農用抗生素方面參照日本的研究成果滅瘟素S(Blasticidin S)、春日霉素(Kasugamycin)、多氧霉素(Polyoxins)和有效霉素(Validamycin),先后篩選獲得滅瘟素(1959)、春雷霉素(1964)、多抗霉素(1967)、井岡霉素 (1973)的產生菌,并投廠生產出農用抗生素產品,為我國農用抗生素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0年,國務院發布文件要求“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生物農藥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春天。我國研制成功的井岡霉素(Jinggangmycin)、公主嶺霉素(Gongzhulingmycin)和多效霉素(Povamycin M)等3個農用抗生素生物農藥于 70年代末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特別是井岡霉素殺菌劑的研制成功,開辟了農用抗生素生物農藥的第一個里程碑。
2、從80年初到90年代中期,生物農藥發展進入一個相對規范、平穩的發展階段,成為無公害農藥制劑中的一支生力軍。
1984年國家恢復農藥登記管理制度,對生物農藥進行了重新登記注冊,正式登記了生物農藥品種有9個,到1995年底又臨時登記了 10個品種,規范了生物農藥的生產、布點和應用。正式登記品種中有井岡霉素、農抗120 (Agricultural Antibiotic 120)、多抗霉素、滅瘟素、春雷霉素、硫酸鏈霉素(Streptomycin)、公主嶺霉素、赤霉素(Gibberemycin)和蘇云金桿菌,臨時登記品種中增加了阿維菌素(Avermectin)、瀏陽霉素(Polynactin)、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HaSNPV)、苦參堿(Matrine)、印楝素(Azadirachtin)等生物農藥,使生物農藥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同時國家也開始重視生物農藥的研究,將生物防治的研發列為國家“七五、八五”攻關課題,為后來諸多生物農藥新品種的研發成功和商品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在這個階段特別要指出的是 1992~1994年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害蟲棉鈴蟲大發生,以從美國引進的Bt庫斯塔克亞種(B.thuringiensis subsp.kurstakai)HD-1為主的蘇云金桿菌制劑在防治該害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年產Bt制劑量由 1991年的3500噸,發展到 1994年的3萬噸,使Bt成為活體微生物農藥的最大品種;其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隨后研制成功阿維菌素品種,成為農藥殺蟲劑的最好品種之一,繼井岡霉素之后開創了農用抗生素生物農藥的第二個里程碑。
3、從1996至2001年,生物農藥進入了快速、健康的發展階段。
1994年我國將生物農藥研制和環境保護列入《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農業部專門成立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從政府角度規范綠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制定了AA級綠色食品生產中應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草害的標準,促進了生物農藥的發展。同時科技部將生物農藥列入國家“九五”攻關課題和 863計劃中,并提出了產業化的要求,進一步加快了生物農藥商品化的步伐。至2001年底,形成40余家研究機構、600余人的專業研發隊伍和約200家的生產企業;累計注冊登記的生物農藥有效成分品種達到了80個,占我國農藥總有效成分品種的13.9%;產品696個,占注冊登記農藥產品的7.3%;年產11萬噸多制劑,約占農藥總產量的11%;年產值約18億元人民幣,占農藥總產值的8-9%;使用面積4-5億畝次,約占農藥總應用面積的9-10%;農用抗生素和Bt的整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少數品種已大批量出口到東南亞和美國;迎來了生物農藥發展的第2個春天。同時為我國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主要進展
生物農藥產業化品種(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由1998年的5個增加到2001年的13 個。已達到產業化規模的品種有井岡霉素、阿維菌素、Bt、赤霉素、云苔素內脂、硫酸鏈霉素、苦參堿、印楝素、農抗120、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 (HaNPV)、多抗霉素(Polyoxins)、中生菌素 (Zhongshengmycin)、寧南霉素(Ningnanmycin)。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國內外首次完成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HaNPV)全序列分析,其egt序列分析結果被收入國際基因數據庫。
通過化學修飾改造阿維菌素,制得甲胺基阿維菌素(Emamectin benzoate商品名為埃瑪菌素)新產品,并獲得農藥登記注冊,提高了阿維菌素殺蟲活性10倍以上,降低了阿維菌素毒性7倍左右。同時阿維菌素新劑型微乳劑獲得登記注冊,降低了阿維菌素乳油中有機溶劑對環境的污染。
篩選鑒定了5個新的Bt 亞種,至2001年底使我國新發現的Bt亞種數量增加到12個;新克隆基因達到28個。新構建的殺鱗翅目 (Lepidoptera)和鞘翅目 (Coleoptera)害蟲的轉基因Bt工程菌WG001以及構建的重組病毒NaSNPVegt-GFP+和 VAcPhBtPE-皆被批準進行中試生產和環境釋放。
真菌殺蟲劑登記取得突破,厚孢輪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porium)登記了防治煙草根結線蟲(Meloidogyne spp),其登記號為LS 20011571。
(三)相關工作
1996年開始首次將“生物技術開發微生物農藥”列為攻關課題級的研究項目,并通過5年的研究使11個企業取得了6個品種9個新劑型的農藥、獸藥和微生物肥料登記證,批量生產制劑產品5400多噸,創造產值1.22億元,五年累計推廣示范應用面積1650萬畝次。使微生物農藥步入了一個健康發展的階段。
2001年開始,國家計委在生物技術產業化專項中專門撥款支持生物農藥產業化開發。第1個生物農藥產業化專項是真菌制劑產業化項目,支持金額為8760萬元,由吉林延邊春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承擔。
2001年在陜西省發生了以農抗120為代表的生物農藥市場戰,這是建國以來的生物農藥較大的市場官司。由于農抗120在陜西銷售看好,市場中出現了 7種真假農抗120,官司打到了省技術質量監督局和農業部藥檢所。經市場抽檢質量合格的農抗120只有1種,不合格的3種,假冒的3種,特別是有些廠家將化學農藥、井岡霉素等冒充農抗120銷售,欺騙農民。因此如何規范生物農藥市場為其健康發展成為今后政府和企業需要共同努力的一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