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記者從在安徽召開的全國農藥藥械需求預測會商會上了解到,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將以全新方式開展全國農藥、藥械使用及需求的動態調查,目前已經出臺了《農藥市場調查工作方案(試行)》。這一工作將分近期和遠期兩個階段進行,它改變了延續近30年的市場動態信息采集渠道,將針對至少15000個定點農戶的情況進行采樣收集和數據處理。
此項農藥及藥械使用抽樣調查,基本單元是農戶。按照《農藥市場調查工作方案(試行)》,在前4年時間內將通過對全國31個省、區、直轄市具有代表性的15000個農戶原始用藥信息的收集、整理、錄入,形成一整套的有代表性的基礎性數據。并在此基礎上,以數據動態展示全國各種作物或各種病蟲的用藥現狀,分析其數據內涵,揭示國內農民農藥藥械使用、農作物病蟲發生對農藥藥械需求、耕作制度、政策調整等因素對農藥藥械需求的影響。
在此后的3年中,將進一步完善農藥、藥械使用量的抽樣調查技術,建立農戶農藥、藥械調查實施的國家標準;深入研究不同年度間農藥、藥械價格及使用成本的比較,掌握農藥、藥械價格的走勢及主要影響因素;完成不同農藥品種,尤其是擬進行正式登記的產品的防治效果及病蟲抗藥性變化趨勢分析,為登記審批提供科學依據;掌握全國植保專業化組織建設及統防統治開展情況,對其效益進行評估,通過評估,進一步完善植保專業化組織的建設,提高統防統治實施水平。
據了解,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每年已開展對農作物病蟲發生、農藥械使用及需求現狀進行評估,其工作形式是由全國植物保護總站(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前身)以總站名義下發文件,以農藥品種調查為主要內容。盡管這些工作推進了我國農藥使用現狀的分析、開展了農藥用量年度需求的預測,但由于其基礎數據并非來自農戶用藥的抽樣調查,其分析結果缺乏客觀的科學依據。同時,隨著國內農村種植業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作物高產穩產對農藥及藥械的使用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針對從15000個定點農戶的情況進行采樣收集和數據處理的工作,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農藥藥械處副處長梁桂梅告訴記者,這些珍貴的原始資料,將對我國農業、乃至整個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