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內無法提振業績,需觀察海外市場是否轉暖
發改委近期表示,自1月25日起,國產化肥出廠價、除鉀肥之外的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都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一并取消了化肥出廠價的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及對化肥流通環節價格實行差率控制等各項臨時價格干預措施。
這意味著我國化肥價格體制的堅冰已被破除,國產化肥出廠價和進口交貨價都不再受到政府指導價的限制,今后正式實行市場定價。
不過,由于今年氮磷肥供大于求已成事實,即便價格松綁,短時期內依然不能提振企業慘淡的經營形勢。這一政策的效果需等待海外市場轉暖、國內春耕啟動等諸多客觀刺激后,才能顯現。
湖北宜化證券代表張擁軍認為,此次化肥價格改革的最重要意義是提升了企業的信心,但對行業基本面的扭轉暫時無法體現。
化肥價格改革之所以不像油價改革具有“暴風驟雨”般的影響,原因有三:首先,化肥庫存奇高。在去年下半年經濟形勢和國際油價急速下挫后,化肥行業的上游原材料無法消化、庫存堆積如山。2008年,我國尿素產量5633萬噸左右,消費量僅5197萬噸,過剩庫存明顯。
其次,業內預測今年的化肥供過于求格局無法扭轉,即便“政府指導價”不改,市場價也不會沖高。預計2009年國內氮肥產量5600萬噸,需求僅4600萬噸;磷肥產能約為1300萬噸,需求約600萬噸~700萬噸。目前,國內氮肥銷售停滯,市場價在1650元~1700元/噸的低位上徘徊不前,已低于1725元/噸政府指導價。
第三,現在出口極其困難,國內價格提升不易。如果出口順利,國內化肥企業就將部分資源調往海外,供大于求的緊張關系可以得到緩解,化肥企業仍然可以提高國內市場價以獲利。但由于我國在2月份正式執行110%的高出口關稅,且國外化肥價格目前比國內還要低,所以旺季期間氮磷肥價格的上升幅度非常有限。
不過,若需求在春耕后得以恢復或部分恢復,且海外價格能有所轉變,取消價格限制的意義又會凸現。
我國地域遼闊,加之化肥消費存在季節性特點,在某一地區、某一時段(如春耕期間)化肥價格出現波動是可能的。因此,競爭力強的企業就可游刃有余地在市場上占得先機。
此前,執行松散的“政府指導價”對國內銷售有著一定的阻礙。以尿素為例,去年7月就出現過兩極分化的局面。嚴格執行國家1725元/噸的尿素企業,其生產成本已達到2000元/噸,因此就選擇停產。另一類公司則是將“限價”政策置若罔聞,依然提高出廠價,所以在需求旺季也有2500元/噸~2600元/噸的高價尿素。
另外,若海外化肥價格在消費淡季回升到高點,加之國內化肥淡季出口稅率僅為10%,有準備的化肥公司依然有機會出口,那么化肥“市場價”就可以真正運轉起來了,企業經營狀況可能會得到改觀。